每年秋冬季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京城大医院儿科常常挤满患儿。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市只有一家儿童医院,儿科医生仅69人。多年来,北京的儿科在努力解决“患儿看病难”中不断扩容。渐渐地,除了儿童专科医院,全市二、三级综合医院都开设了儿科,多家医院开始携手打造“大儿科”,首都儿研所通州院区也于近日获批建设,希望能为更多患儿解除病痛。
患儿多大夫连轴转
新中国刚成立时,北京只有一家儿童医院,有儿科医生69人,儿科床位194张。后来,虽然有了市立第一儿童医院和市立第二儿童医院,但这两家儿童医院的接诊能力有限,而当时京城综合医院也比较少,家长带孩子看病特别难。
1953年1月28日,《北京日报》1版
据本报1953年1月28日1版《第二儿童医院门诊人数过多影响治疗》报道,冬季生病的孩子骤增,仅1月19日,看病患儿就有1000多人,候诊室、医院过道、院子里到处都是人,拥挤不堪。医护人员也累得够呛,一些大夫上完夜班连早班,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负责测体温的助理员因为要不断甩表,手臂都甩肿了;有的护士过度劳累,晕倒在了岗位上……面对这种情况,医院不得不关起大门,并将挂号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但这一方法实行后病人数量并没有减少,还是有不少家长在门外挤着等候,而且为了抢号,家长们凌晨四五点钟就去排队了。
1958年,北京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科大夫在病房给肺炎患儿治疗。王宝琴摄
得知此事,时任市长彭真专门写信给中央卫生部,希望迅速研究解决。中央卫生部当即召集中央、军委等系统所属有关医院和北京市卫生机构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实行了“地区负责制”等措施,由所在地的卫生所或市立医院负责诊疗,不能治疗的再转院。市公共卫生局在西什库市立第七医院增设了儿科门诊,由第二儿童医院的大夫轮流前往协助诊治。(1953年5月8日《北京日报》2版,《西什库第七医院增设儿科门诊》)
1963年,建国门医院的儿科大夫出诊,为孩子看病。冯文冈摄
此后,京城医院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儿科也逐渐设立起来。
1954年,西四区门诊部开业。这个门诊部设有内科、外科、儿科等5个科,其中,儿科设在一楼,收费处和取药处设在一起,方便了家长带孩子就医。(1954年4月13日《北京日报》2版,《市人民政府修建的西四区门诊部开幕》)
1955年,位于复兴门外的北京儿童医院建成开诊。该医院由原市立第一、第二儿童医院合并而成,彭真曾亲自为其选址。儿童医院设有600张病床,连同城内的两处门诊部,每日门诊接待量达到2000人,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新型儿童医院。(1955年6月2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市儿童医院昨天开幕》)
1955年6月2日,《北京日报》2版
东单区门诊部、南苑区医院、前门区医院、中苏友谊医院(现北京友谊医院)……一些综合性医院和门诊部陆续建成。这些医疗机构都设有儿科,其中,中苏友谊医院还兴建了5层高的小儿科大楼,设有125张病床,每天可以接待门诊300多人次。(1957年10月26日《北京日报》3版,《中苏友谊医院兴建小儿科大楼》)到1958年6月,北京市属卫生系统的儿科病床已有1205张,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了10倍以上,家长带孩子看病难情况有所缓解。(1958年6月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儿童保健工作飞步跃进》)
儿科努力改善就医环境
经过多年布局,到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已建成比较健全的儿科医疗网络。除了儿童医院这样的儿童专科医院,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的综合性医院,以及一些厂矿职工医院都设有儿科。为了更好地服务患儿,各医院开始在软硬件上下功夫,改善儿科就医环境。
1977年,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在查房。叶用才摄
友谊医院推出了科主任出门诊制度,让有经验的高年资大夫把更多精力转到一线,儿科天天有正、副科主任值班看病,保证了医疗质量。(1982年2月23日《北京日报》1版,《友谊医院科主任定期到门诊值班看病》)
天坛医院挂号室开设了儿科的专门窗口,病人随来随挂,缩短了患儿候诊时间。(1983年11月5日《北京日报》2版,《方便患者挂号 缩短候诊时间》)
宣武医院儿科护士除了为患儿做好打针、喂药等日常护理外,还给孩子喂水、喂水果、剪指甲等,提高了护理质量,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1986年6月21日《北京日报》1版,《宣武医院做好护理工作病人家属放心》)
1986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
针对患儿成倍增长的情况,儿童医院实行了晚间业余门诊,让医生们利用业余时间轮流为患儿看病。这种工作机制的调整,令医院在没有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将原来固定在夜班的部分医生资源补充至白班,相当于给白天门诊增加了七八名医生,门诊秩序明显好转。(1986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儿童医院改晚间门诊为晚间业余门诊》)
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儿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变得亲切、可爱起来。
朝阳医院医护人员换下穿了多年的严肃的白大褂,套上了颇带亲切感的粉大褂、蓝大褂,让患儿在打针、吃药时减少了恐惧心理。(1992年9月29日《北京日报》6版,《朝阳医院出现粉大褂蓝大褂》)
1997年12月15日,《北京日报》6版
首儿所对病房进行了改造:雪白的墙壁上画着拔萝卜的卡通画,病床上铺着小花床单,透着家的温馨。最有趣的是,每个病室门上都贴着小动物画像,孩子们纷纷把小羊、小狗认作自己的“娃娃家”,与昔日又暗又破的病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宣武医院儿科候诊厅安装了假山石和彩色喷泉,放养了小金鱼,墙壁也涂成了淡粉和浅绿色。时任儿科护士长刘焯霞说:“孩子们来看病不那么紧张了,有的孩子看完病还不走,要在这儿玩一会儿,甚至还要拍照留念呢。”(1997年12月15日《北京日报》6版,《为患儿添点情趣》)
北京二、三级综合医院全设儿科
随着北京人口的不断增加,京城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再次显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儿童就诊扎堆三级医院,且高度集中在儿童医院和首儿所两家儿童专科医院的情况尤为显著。
1999年,首都儿研所的专家在郊区为儿童义诊。胡小明摄
据本报2009年10月27日5版《医院儿科周末不停诊应对感冒高峰》记载,因为天气变化感冒发热病人增多,儿童医院、首儿所、中日友好医院、北大医院、北医三院、朝阳医院、友谊医院、宣武医院等平时接诊儿童患者较多的医院,10月23日至10月26日接诊的儿童流感样病例较平时增长1倍以上,全市整体增幅超过50%。而46.5%的患儿都往儿童医院和首儿所挤,导致这两家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儿童医院门诊楼前排起的挂号长龙甚至甩到过二环路。
2009年10月27日,《北京日报》5版
患儿扎堆看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级医院服务能力不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北京8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开设儿科的有67家,其中既有儿科门诊又有病房的38家,只开设儿科门诊的29家。也就是说,按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设置儿科门诊及病房的医院,还不足综合医院数量的一半。(2010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5版,《明年底二级以上医院全设儿科》)
为缓解儿童患者扎堆就医,避免给患儿带来院内继发感染,缩短患儿及家长看病等候时间,市卫生局要求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儿科,并将儿科设置与发展纳入医疗机构校验、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目标和管理评价体系、院长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及医院评审评价体系。
2011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5版
2011年,位于磁器口的普仁医院时隔30多年后正式恢复儿科门诊,从周一到周日,每天有一位儿童医院的内科专家在此坐诊,多点执业。包括普仁医院、北京医院、积水潭医院等医院在内,这一年,共有12家没有儿科的二、三级医院陆续新建或恢复儿科。至此,北京100多家二、三级综合医院全部开设了儿科门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流就诊压力的作用。(2011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5版,《百余家二、三级综合医院全设儿科》)
医联体打造“大儿科”
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儿童就医难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改善这种局面,北京加强了医院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建设,由医院携手打造“大儿科”,儿科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4年,全市首家儿科医联体——朝阳区儿科医联体成立。该医联体由首儿所牵头,联合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11家医疗机构组成,其内部三级医院间、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之间,都建有双向转诊机制;医联体各成员机构的医师可以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医联体还能利用社区健康网络与各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开展远程会诊。(2014年5月10日《北京日报》5版,《首个儿科医联体成立》)
2014年5月10日,《北京日报》5版
2018年,北京启动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建设,由儿童医院、首儿所两家核心医院牵头,天坛医院、世纪坛医院、朝阳医院3家成员医院参与。北京儿童医院世纪坛诊疗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朝阳诊疗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天坛诊疗中心相继开诊,“贾立群儿童超声工作室”和“刘晓雁儿童皮肤病工作室”也随之入驻,很多带孩子去看病的家长享受到了儿童医院和首儿所的名医资源。不仅如此,肤乐霜等一批疗效好、受欢迎的明星小药也可以在医联体内跨院调剂使用,大大方便了患儿使用。(2018年9月29日《北京日报》5版,《两家儿科诊疗中心今日开诊》)
2016年,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医生为孩子贴敷“三伏贴”。方非摄
紧密型儿科医联体运行后效果明显。首都儿科研究所朝阳诊疗中心开诊1年零2个月,儿科门诊量达到52164人次,同比增长21.23%。过去,朝阳医院没有新生儿外科,加入儿科医联体后,一些有外科疾病的新生儿通过绿色通道顺利转诊到首儿所,进一步住院诊治。首儿所预约等候住院的患儿在没有病床时,则会通过事先制定好的流程联系到朝阳医院儿科病房住院,缓解了儿童专科医院的住院压力。(2020年1月15日《北京日报》14版,《儿科“医联体”共享优质资源》)
2020年1月15日,《北京日报》14版
截至今年9月,北京已建设了六批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儿童医院、首儿所、北大医院、北医三院、北京友谊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先后与30余家医院签订协议,开展了儿科支持合作。(2023年9月21日《北京日报》6版,《75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夜间急诊》)
在医院携手打造下,北京的儿科已冲破医院围墙,向“大儿科”发展。希望随着医疗协作不断走向深入,当季节性疾病袭来时,患儿就医可以不再难。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贾晓燕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