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5日是第40个国际盲人节。本端近期接到不少盲人反映,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让他们心里热乎乎的,但在基本的出行和生活需求中,仍有一些难题需要关注和解决。比如,盲人在公交站台等车时,无法分辨要乘坐的公交车是否已经进站;过马路时,路口红绿灯虽有助盲提示音,但因为多盏红绿灯同时发声,提示音混在一起难以辨识;到银行办理业务时,无法独立完成操作流程……
一座城市的温度就体现在细节里。为此,本端联合北京市盲人协会、北京公交集团、北京市交管局共同展开探访调查,为完善北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解决盲人生活难题寻思路找办法。
乘车难
分不清是哪路公交车进站了
王同庆老人今年72岁了,他和老伴儿都是盲人。老两口身体硬朗,平时相互搀扶着出门,愿意四处走走逛逛,公交车是他们很重要的出行工具。10月13日下午,记者随同他们从中国盲文图书馆出发,乘坐66路公交车回家。
在站台上等车时,记者问王同庆:“您能知道66路公交车什么时候进站吗?”王同庆挺自信,他掏出了手机。老人说自己有个小妙招,通过电子地图的语音播报,就能知道车什么时候进站了。老人仔细听着语音播报,手机此时提示:“66路公交车即将进站。”事实是,此时正有一辆66路公交车停在站台前,距老人不超过两米。
老人准确地指着公交车的方向说,他确实听到有公交车进站了,“但肯定不是66路,因为手机提示说了,‘即将进站’,咱们的车应该是没来呢。”
就这样,老两口错过了一班车。几分钟后,又一辆66路公交车进站了,不巧的是,同时进站的还有其他公交车。多辆公交车陆续开门关门,乘客上下车的脚步声此起彼伏,王同庆皱着眉头仔细分辨仍无法判断,因此又错过了一班车。
因为公交车不报站导致盲人乘车困难,这是盲人群体普遍反映的问题。在梳理12345市民热线相关诉求时记者发现,呼吁恢复公交车报站的不仅有盲人,也有很多热心的健全人。有市民反映,公交车已经多年不报站了,听说是因为有人投诉报站声扰民,才取消了报站。
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记者在探访中注意到,在公交车驶离站台过程中,公交车会有车外语音提示“车辆出站请您注意安全”。如果报站的声音扰民,这样的出站语音提示就不扰民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向北京公交集团核实了有关车辆报站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北京的公交车是有报站的,不存在因为扰民而取消报站的说法。
破题
让车辆报站的时机更准确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售票员小喇叭报站,到现在的智能语音播报,报站的流程从没间断过。北京公交集团安全服务部副经理张长涛说,的确有市民投诉公交车报站扰民,但是,因为被投诉扰民导致公交车取消报站的说法是以讹传讹。实际上,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公交集团根据地域特点,不断调整适合各区域的报站音量,或者调整公交站台的位置,已经较好解决了扰民的问题。
张长涛向记者介绍了智能语音报站系统的工作原理。现在的智能语音报站是通过GPS定位完成的,当车辆离公交站台还有50米至30米的时候,语音播报就会自动启动。首先,会在车内播报即将到达哪一站,让即将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接着,会在车外播报某路车开往某地。最后,在车辆离站时播报车辆出站的安全提醒。此播报流程简称为“三报”。
为何一些市民反映没听见车辆报站?在随后的探访中记者弄清了原委。在崇文门内公交站台,当各路公交车进站时,记者的确听不到报站声。但记者迎着车来的方向走50米左右后,当公交车再经过时,就能清晰地听到报站声,不过此时公交车还没进站仍在行进中。所以公交车并非不报站,而是报早了。
(公交车进站过程中,因堵车、排队等各类情况无法快速进站,导致报站的时机不对,站台上的乘客听不到。)
分析GPS驱动报站的工作原理记者发现,车辆即将进站时,语音播报启动,在理想状态下,车辆报站的时机应该与车辆进站的时间点吻合。但现实情况是,报站的时候,公交车或因堵车,或因躲避其他车辆等原因,没有及时进站。
在找到了公交车“不报站”问题的原因后,记者与北京公交集团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张长涛说,“北京公交”“一路同行”等App都已经具备助盲的功能。“我们尝试看看下一步能不能在车上增加一个应急键,如果出现了报站过早的情况,待车辆驶入站台后,由驾驶员按一下应急键,再报一次站,这个问题应该就可以解决了。”
过街难
路口助盲提示音嘈杂难分辨
除了乘公交,盲人步行外出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也不少。盲道设计不合理、被占用等问题经过媒体多次报道已经被社会广泛关注,但盲人过马路时的问题却容易被忽视。很多盲人告诉记者,目前出行最大的难题,就是不敢过马路。
以北京市盲人协会办公地点周边的道路为例,带助盲提示音的红绿灯在多数路口都有设置。红绿灯的提示音有两种,一种是变灯或即将变灯的阶段有语音播报,譬如“现在是绿灯请安全通过”;另一种是在红灯或绿灯持续时间内,出现类似敲击物品的提示音,敲击节奏快代表绿灯,反之则是红灯。
10月15日,一位盲人正站在朝阳区兴隆中街上的一处十字路口,虽然是绿灯他却一直犹豫不前。直到下次信号灯再次变绿时,他听到了语音提示才敢前进。“我只能等语音才能确定是绿灯,光听那个敲击的提示音是听不准的。”听到盲人这样说,记者才发现,原来灯杆上的红绿灯一般是两组,一组管东西向,一组管南北向,两组红绿灯同时发出提示音很容易让人混淆。
多位盲人也反映,他们过马路只能仔细听语音播报,如果到路口时,赶上了敲击的提示音,他们是不敢走的。“人多的时候,听别人的脚步声跟着走也行,就怕路口没人。”
据了解,本市红绿灯助盲提示的发展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在2002年,本市的红绿灯就有了提示音,那时红绿灯的音箱是外挂式的,是在既有红绿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
到了2008年,红绿灯设施升级为集成式一体化,音箱成了红绿灯自有的一部分,但提示音功能设置与2002年款相同;
第三次改造于2021年进行,这次改造中,特意增加了语音播报功能,为了让盲人更容易分辨,红绿灯南北方向由男声播报,东西方向则由女声播报。
既然相关各方已经意识到了提示音的分辨难题,对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播报音进行了区别,但为什么对于提示音未做区分呢?
破题
充分尊重盲人感知习惯
带着疑问,记者在城区内随机选取了十多个路口仔细倾听红绿灯发出的提示音,终于找到了规律。其实,红绿灯发出的提示音是有区别的,只是不明显。负责南北向的红绿灯会发出比较“闷”的提示音,像是在敲击木鱼,而负责东西向的红绿灯提示音则比较“脆”,像是在敲筷子。
记者将这一情况向北京市盲人协会进行了反馈,不少盲人都表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有盲人说,可能很多人都有思维惯性,觉得盲人的听力好。但实际上,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大多数盲人所擅长的是分辨声音的传播方向,而分辨音色的能力因人而异。
对此,北京市交管局科信处信号灯科科长沈晖表示,改进的办法或者是在红绿灯音箱上增加音筒,让提示音的传播更聚拢更有指向性;或者对东西向、南北向红绿灯提示音的音色做进一步区分,让区别更明显更易分辨。“在下一步设施提升的过程中,交管部门不仅会充分听取盲人的建议,还可以邀请盲人来参与测试,以选出最适合的办法。”
办事难
在银行难以独立完成业务操作
前段时间,北京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接到了一位盲人的求助,这位盲人到某银行办理业务遭拒。原因是其被判定为非民事行为能力人,办理业务需要家属陪同。虽然这位盲人的父亲当时在场,但证明亲属关系成了关键问题,如何证明“我爸是我爸”的“老问题”又出现了。
一个多月以来,北京市盲人协会积极与各大银行总行沟通,共同探索解决办法。曹军也是一位盲人,作为代表,他跑了很多家银行网点,发现这个问题正在逐渐解决,多数银行已不再强制盲人必须由亲属陪同办理业务,有志愿者陪同即可。“盲人办理业务的流程可以由志愿者协助引导,这是一大进步。”
降低了陪同人员的“门槛”,是否就解决了盲人到银行办理业务的难题呢?10月16日,记者与曹军一同到青年路附近某家银行探访,发现难题的解决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从曹军进入银行大门开始,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安保人员,对曹军都视而不见,没有人引导他取号并前往等候区的长椅。随行的志愿者只能嘱咐曹军原地别动,然后前去取号。
“我想办一张银行卡。”终于轮到曹军坐到了窗口,工作人员做了一些提示,比如盲人办理业务需要的时间可能挺长。听到提示,曹军仍坚持说要办理业务。工作人员犹豫了一下,说银行卡没有了,只能办存折,建议换一家银行。曹军说如果没有银行卡那就办存折,工作人员看曹军如此坚定,接着说查了一下,搞错了,存折也没有了,改天再来吧。
如此反复,见曹军面露不悦,工作人员和窗口内其他人商议后又改了口,“查到还剩一张存折,能不能办理试试看吧,要是办不了就没辙了。”
这张存折的办理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曹军需要按好几次确认键,有的需要在电子屏幕上按,有的需要在旁边的密码键盘上按,别说是盲人了,志愿者听着都迷糊,“到底按哪个确认键?”在最后的签字环节,曹军由于视障无法签字,工作人员面露难色。最终还是志愿者要求用按手印替代签字,才化解了尴尬。
“各家银行的服务水平确实参差不齐。”曹军说,希望媒体能加强宣传,呼吁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如果能开发适应盲人独自办理业务的系统就更好了。”
破题
盲人在银行将得到一对一服务
10月17日,曹军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盲人办理金融业务的难题有望破解。当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市盲人协会等相关各方共同讨论了盲人办理金融业务难题的解决办法。
“这次讨论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曹军说,从现阶段的操作可行性来看,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是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讨论,将由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制定新的服务流程,拟定为盲人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办法。
“从10月23日开始,建行将在各网点率先试点,为盲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从盲人进门直至办理业务结束,都将由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专人引导,我觉得这个办法非常贴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景一鸣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