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点赞!北京青年的闪亮青春
记者 贾晓燕
2023-05-04 11:11

5月4日青年节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层出不穷,他们是迎难而上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是“五四奖章”的获得者,是“窗口”行业的标杆,是京郊农村科学技术的“传播使者”……时代潮头,一代代北京青年书写了一页页精彩篇章,让青春更加闪亮。

(1)青年突击队创造奇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活跃着一批具有无限青春活力的青年突击队。

青年突击队这个响亮的名字最早出现于1954年。那年1月,气温低至零下10℃,北京苏联展览馆(现为北京展览馆)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但是,当时工程进展比较慢,不少工人达不到劳动定额。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工地成立了由18位青年团员组成的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

1954年,全国第一个青年突击队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建设工地成立。 江定保摄

当时,“青年突击队”一词对人们来说还很陌生,工地上的一些老师傅听说这支突击队是带动大家突破定额的,不由得笑了起来:“突击队的队长才是个四级工,还想带动我们?”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青年突击队刚一成立,就连着打了好几场“漂亮仗”。

就拿安装工业馆的12个拱顶大梁模板来说,时间紧、任务重,其他木工组都不愿意接,“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却带头接受了支作三个拱顶大梁模板的任务。据本报1954年3月19日1版《苏联展览馆工区出现一支木工青年突击队》报道,在支第一个拱顶模板时,队员们采纳了木工大队长的建议,将模板截成两半安装,既节省了时间,又便利了电工和铁筋工流水作业;在架子工绑架子前,队员们主动告诉架子工要支的拱顶模板的结构位置,避免了架子工返工;在材料供应上,他们主动和材料员取得联系,简化了领料手续,使材料得到及时供应。此外,他们还经常研究技术……

1954年3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大冷的天儿,突击队的小伙子们没有一个怕冷松劲儿的。最终,他们用181.44个工完成了原计划用478.42个工的任务,带动全体木工提前一天半完成了工业馆拱顶大梁的全部支模工作。(1955年9月22日《北京日报》3版,《永远保持青年突击队的光荣》)

由于这支青年突击队在带头克服困难、学习先进经验、推动开展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发挥了大作用,其成功经验先后在北京市和全国推广。到1955年时,北京建筑行业已成立了159支青年突击队。队员们以“困难面前有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面前无困难”的豪迈激情,以“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的英勇气概,以“学成多面手,永远不窝工”的追求,打破了一个个纪录,创造了一项项奇迹。昔日电报大楼、政协礼堂、同仁医院、焦化厂、电子管厂等建设工地上,都有青年突击队的足迹。(2004年4月21日《北京日报》2版,《火红的旗帜 青春的熔炉》)

1955年9月22日,《北京日报》3版

此后,青年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扩展至各行各业。目前,北京的青年突击队有数千支,已成为北京共青团组织开展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服务经济建设最直接、取得综合效益最丰富的品牌。

(2)“五四奖章”颁给优秀青年

每年“五四”青年节,团市委都要为优秀青年颁发“五四奖章”,该奖项是从1987年开始设立的。

据本报1987年5月4日1版《团市委向首批四十八名青年颁发“五四奖章”》记载,当年团市委首次颁发“五四奖章”。“五四奖章”图案经过了精心设计:上半部刻有“5·4奖章”字样,其中“5·4”组成镰刀斧头图案;下半部的中心为腾飞的长城,象征着一代青年为中华腾飞而英勇奋斗,长城下是一朵月季花,象征着北京,长城四周由齿轮和麦穗组成团徽图案的外形,象征着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建功立业。

1987年5月4日,《北京日报》1版

首批获得“五四奖章”的优秀青年共有48名,是在本职岗位上忘我工作、勤奋钻研、无私奉献的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的代表。其中,有被誉为“双文明突击队”的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三公司二处五队承包队队长余孝德,有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北京市跳水队跳水运动员陈琳,有以微笑服务著称的北京市西单商场售货员范宗光。已故的原103路电车售票员王桂荣、原崇文区环卫局清洁工牟萍被追授“五四奖章”。

2013年5月4日,《北京日报》1版

从那以后,北京青年“五四奖章”每年评选一次,参评者年龄在14周岁至40周岁之间。获奖者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评选活动更加注重组织推荐与社会动员相结合,各基层团组织广泛推荐,社工委、文明办等相关单位大力支持,一些非公企业、青年个人也可以积极推荐和自荐。参评者来源更广,涉及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文体卫生、政法管理、志愿公益等多个领域。(2013年5月4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30名优秀青年荣获“五四奖章”》)

1988年,部分优秀妇女代表参观天安门城楼,她们当中有“五四奖章”获得者。李晞摄

到今年为止,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活动已举办了35届。从1987年至今,共有1000余名优秀青年获得这项荣誉。2020年以后,该奖项调整为每三年评选一次。

(3)“青年文明号”擦亮服务“窗口”

上世纪90年代,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提出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作为这项工程的重要内容,北京积极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

据本报1994年4月9日3版《创“青年文明号”活动拉开序幕》报道,“青年文明号”是指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建一流工作成绩的青年集体、青年岗位和青年工程,主要涉及工业、交通运输、基建、邮电通讯、商业、饮食服务、旅游、卫生、金融、税务、工商、公安等行业。

1994年4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牛街派出所是公安系统首批授予的“青年文明号”。这个派出所的干警们以“爱人民、爱公安、爱牛街”的优良传统,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紧紧依靠群众,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1994年4月23日《北京日报》1版,《牛街派出所集体获殊荣》)

公安部、铁道部、建设部、国内贸易部、邮电部、民航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局8个重点“窗口”启动创建后,一年之中便有近百万个青年集体、近千万名青年参加,促进了青年职工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管理。(1995年4月2日《北京日报》3版,《全国首批“青年文明号”命名》)

1995年,北京海关报关厅和首都机场海关旅检处被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王震摄

后来被人们熟知的公交李素丽车组,就是在那个时候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的。李素丽所在的21路1333号车组,坚持“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精神,实施全程优质服务,用乘客至上的高尚情怀营造了一个温馨的“乘客之家”,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的楷模。(1996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1版,《李素丽车组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为了让“青年文明号”集体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1997年,北京正式启动“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如果年迈多病的老人亲属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不便,来自电信、公用、房管及商业、卫生等部门的“青年文明号”工作人员会主动服务上门。他们把印有不同服务内容、联系人、电话的服务卡送到老人手中,并同老人建立起长期联系。老人需要时只要拨通相应的电话,“青年文明号”的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上门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这意味着,“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活动从原来的立足本职岗位,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格局。(1997年1月9日《北京日报》1版,《青年文明号服务万千家》)

1997年1月9日,《北京日报》1版

此后,“青年文明号”的评选活动一直持续。到2015年,全市有上万个青年集体、10多万名团员青年直接参与,产生北京市“青年文明号”集体3100多个,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300多个。(2015年2月10日《北京日报》6版,《“青年文明号”评选首邀公众投票》)

如今,“青年文明号”仍是北京“窗口”行业的标杆,年轻人用真诚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把首都的“窗口”擦得越来越亮。

(4)大学生村官书写时代光荣

进入新世纪,一批批大学生村官走进京郊,为促进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批大学生村官上任是在2006年。那年3月,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农学院的60名毕业生分赴平谷和延庆。“我们刚到的时候,乡亲们敲锣打鼓欢迎我们,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中做客,真的是受宠若惊。”北京联合大学一位村官幸福地回忆。“乡亲们对我们的欢迎,说明农村对大学生的迫切需要,这更增加了我们的责任。”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村官表示。“从没想过大学毕业生能到我们农村来,更没想过不用村里一分钱,就能配备上大学生。”时任平谷区马坊镇李蔡街村的村支书史德水兴奋地说。(2006年5月13日《北京日报》1版,《既当“村官”还要作好“教官”》)

2006年5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大学生村官上任后,为京郊农村带去了新思路。有的通过网络选购新型蔬菜种子,在村中试种后提高了农民收入;有的为村里的农产品制作网页,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还有的跑回母校“招兵买马”,希望用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009年,延庆康庄西红寺村大学生村官佟克佳跟瓜农们一起查看沙甜西瓜的成熟度。吴镝摄

到2007年,北京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大学生村官。当时,大学生村官共有5000多人,分别来自80多所院校。在村民眼中,他们就是京郊农村科学技术的“传播使者”。延庆县康庄镇三街村的大学生村官王贺带领全村400多人学习“七色红薯”栽培技术,把最初的0.2亩红薯试验田扩大成48亩红薯种植基地,亩产值从过去的不足300元翻升至3000多元。(2007年7月27日《北京日报》6版,《本市明年再选3000名大学生村官》)

2009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5版

由于工作出色,大学生村官得到了村民的信任,还曾在本市农村支委换届中开了当选村支书先河。据本报2009年12月29日5版《大学生村官高票当选村支书》报道,大学生村官冯程在怀柔区渤海镇龙泉庄村工作期间踏实、肯干,村里人有啥难事都爱找他。三年合同期满后,他高票当选了龙泉庄村党支部书记。

踔厉奋发,建功新时代。如今,不少大学生村官届满后选择扎根乡村,留在基层,一个个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有了活力。未来,还将有更多大学生村官走马上任,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新的时代光荣。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流程编辑:U016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贾晓燕
    2023-05-04 11:1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