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知识宝库”,你一定徜徉过!
记者 贾晓燕
2023-04-20 07:57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公共图书馆最近都在举办各种活动,邀读者共赴阅读之约。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公共图书馆就像一座座“知识宝库”,让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北京人都享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幸福。

(1)配合祖国建设开新阅览室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公共图书馆很少,除了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市图书馆,还有几个区级图书馆。在当时,这些图书馆起到了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作用。

1953年6月2日,《北京日报》3版

据北京日报1952年12月22日3版《北京图书馆开辟科学技术阅览室》报道,为了迎接并配合祖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苏联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该馆新开辟了两个科学技术阅览室,每室都配有中文、俄文等专门书刊,涉及自然科学、工业、生物、医学、农业等多个方面。这两个阅览室开放后,读者特别多。

1954年,人们利用周末到图书馆借书。李祖慧摄

对于孩子们来说,图书馆更是一座“知识宝库”。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图书馆在和平门外的一条小胡同里开设了一个儿童分馆,每天下午都能迎来上千名儿童。据北京日报1953年6月2日3版《在北京市图书馆儿童分馆里》报道记载,孩子们进馆后,先要领阅览证、洗手,然后再按相应学段进入阅览室。低年级阅览室里有半开架的书橱,里面摆着各种图画、故事书,五个小圆桌旁坐满了孩子,他们各自捧着心爱的书安静地阅读,没一个人乱走动。高年级阅览室除了有《毛主席的青少年时代》《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等孩子们喜欢的书,还有各种期刊和报纸。

1964年,孩子们在市少儿图书馆读书。冯文冈摄

1956年,北京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开始扩大。市文化局决定将北京市图书馆迁到国子监,改名为首都图书馆。扩充后的首都图书馆设有一般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和杂志阅览室,还有可容纳100多名儿童的儿童阅览室。同时,充分利用馆内收藏的中文古籍和北京地方文献等,开辟有关专门学术的研究阅览室。这一年,东四区、崇文区、前门区、西单区等北京城内各区开始建设图书馆,这些区图书馆一般都有1万多册图书,并设有成人和儿童的阅览室。原北京市图书馆儿童分馆也迁到西单区头发胡同,扩充为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儿童阅览部的图书设备全部移交至该馆。(1956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图书馆事业的新面貌》)

1956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2版

到上世纪60年代,北京各区图书馆的藏书都在20万册左右,首都图书馆的藏书为120万册。这些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学习与工作所需的图书报刊资料,还经常举办一些为读者服务的读书活动,向读者宣传图书,如报告会、座谈会、朗诵会、作家与读者见面会等,深受读者欢迎。(1963年8月22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有哪些图书馆》)

(2)建设“北图”新馆完成周总理嘱托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逐渐难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了改变这种面貌,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提出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北京图书馆新建工程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

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这座图书馆仅有藏书140余万册,工作人员不足100人,实际上是一个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藏书楼。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通过交换书刊、馆际互借等多种方式,大大丰富了藏书量,到1983年,该馆藏书已达1140万册。很多人在这里努力学习,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北京图书馆也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自修大学”。(1983年9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图书馆新馆举行奠基典礼》)

1983年9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然而,受馆舍条件所限,北京图书馆的接待能力越来越捉襟见肘。据北京日报1983年9月24日1版《“北图”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很必要》报道,每天清晨,北京图书馆阅览室前都排着蜿蜒长队,这里的座位总共只有900个,但每天借阅图书者平均达4000人次,一些读者只能被拒之门外。由于工作人员不足、设备落后、空间有限,很多图书不能得到及时加工、上架,也无法实现借阅,新馆建设势在必行。而这,也是周恩来总理的嘱托。

1981年,读者在北京图书馆学习。王宝琴摄

1973年10月,周总理看了北京图书馆在原地的扩建计划和模型后指示:“只盖一栋房子,不能一劳永逸……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盖,可以一劳永逸。”1975年3月,周总理在病榻上审定了这个项目,最后批了一句话:“请与万里同志一谈。”当时,万里任铁道部部长,他遵照周总理嘱托,对新馆的选址、投资和设计都提出了具体意见。(1987年9月4日《北京日报》2版,《万里同志和“北图”》)

1987年7月4日,《北京日报》1版

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建设,北京图书馆新馆于1987年竣工。新馆是一组富有民族风格的宏伟建筑,建设在紫竹院公园北侧。新馆可藏书2000万册,设有大小30多个阅览室,可同时容纳3000名读者,每天可接待七八千人次,同时,还可为读者提供30多万册开架外借图书。新馆具有现代化的图书传送、自动报警和防灾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1987年7月4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图书馆新馆竣工》)

当时,北京图书馆新馆规模居亚洲之冠。这座图书馆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图书馆从近代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变。

(3)“一卡通”联网实现通借通还

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公共图书馆有了长足的发展。数据显示:1980年以前,北京只有7个区县有图书馆,其余都是文化馆内的图书组。到1996年,全市各区县都建立了图书馆,面积达7.1万平方米,是1982年的6倍,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首都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为龙头,各区、县图书馆为地区中心馆,367个街乡图书室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体系。(1996年4月8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初步形成》)

1996年4月8日,《北京日报》1版

当时,北京市属公共图书馆有22家,设备不断更新,馆内条件明显改善。其中,城区图书馆开辟了特色藏书服务,像首都图书馆就是研究北京史志的中心。远郊区县图书馆则把科技兴农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庄,图书馆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相联,在首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96年8月23日《北京日报》5版,《公共图书馆成为经济建设好后盾》)

少儿图书馆的建设也日新月异。据北京日报1998年8月9日2版《金色的事业》报道,当年,北京有3家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石景山区少儿图书馆和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此外,东城区图书馆、通州区图书馆等18家公共图书馆内也设有少儿部(室)。全市少儿图书馆(室)的面积为12000平方米左右,平均每馆每周开放时间为46小时。时任国际图联儿童研究委员会主席雪莉·A·菲滋基本斯参观石景山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后,被其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和浓郁的少年儿童特色所吸引,称其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1999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8版

1999年,北京的公共图书馆全部达到一、二级馆标准。读者们惊喜地发现:在图书馆借阅图书便捷多了,不仅一般图书大多都能借阅到,电子出版物、特色图书也林林总总,机读书目数据的快速录入和计算机回溯建库等多种现代化管理系统的运用,更是大大方便了读者。这些公共图书馆环境幽雅,满眼新知,周到的服务令前往获取知识的人们感到温暖如春。(1999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8版,《本市图书馆今非昔比》)

1996年,市文化局和多家图书馆联合举行“请您走进图书馆”主题活动,受到市民欢迎。包旭东摄

2012年,位于北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共110余家图书馆,自愿联合发起成立“首都图书馆联盟”,并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服务措施。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首都图书馆及下属各区县图书馆和部分街道图书馆共63家,满足了读者凭借“一卡通”实现同城通借通还。也就是说,读者凭一张“一卡通”读者卡可以在63家图书馆中的任一家借书,要还书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就近还书就可以了。(2012年3月13日《北京日报》9版,《一张读者卡遍阅京城百余图书馆》)

随着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备,现在,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成员馆已达6000多家,“一卡通”成员馆均实现了通借通还。

(4)进阶“公共文化空间”实力圈粉

伴随着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脚步的加快,近年来,北京的公共图书馆一改传统模样,进阶“公共文化空间”,实力圈粉。

2015年,玉桃园书香驿站在新街口街道社区落成。这个外观质朴的小木屋里有很多居民自发捐赠的图书,光词典就品类不少,《汉英字典》《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英汉科学技术词典》《新英汉词典》……平日里,居民们常在此阅读、议事、谈心、写作业,书香驿站是他们生活中的忠实伙伴,也是他们的“第二个家”。(2020年10月22日《北京日报》10版,《这里成为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2018年4月24日,《北京日报》4版

2017年,位于东南二环护城河边的角楼图书馆开馆。这里珍藏着31卷《明清档案》等“最北京”的老照片、历史、非遗手工艺品,读者能够感受京味儿京韵。每周一次的“非遗52日”,成为胡同迷、民俗爱好者们的狂欢节,非遗传承人相继带去了面人、刻瓷、砖雕、兔儿爷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手作活动。“心随意动,跟着传承人做一个自己喜爱的兔儿爷,非常开心!”体验者们说。除此之外,角楼图书馆还会组织“昆虫奇妙夜”“角楼会客厅”等活动,令繁忙之余的人们在古色古香的老城中诗意栖息。(2022年8月2日《北京日报》7版,《胡同“网红”勃发文化之美》)

2022年8月2日,《北京日报》7版

2018年,昔日闻名京城的红楼电影院重装亮相,成为集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于一身的复合型特色阅读空间。红楼藏书楼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无论新书、旧书,读者办理阅览卡后,都可以在藏书楼内免费阅览、借阅,部分图书借阅回家后,如果觉得想留下,直接在App上就可以购买。同时,红楼藏书楼还开设了口述史采制工作室,面向入藏者及社会公众提供个人口述录制和定制化出版服务。(2018年4月24日《北京日报》4版,《首座公共藏书楼昨开放》)

2012年,首都图书馆新馆开馆,“掌上图书馆”也正式开通。图为几名读者正在体验数字设备。方非摄

如今,公共图书馆已遍布京城大街小巷,成为探寻老北京魅力和潮流文化的新去处。从这些“知识宝库”中,人们享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幸福。未来,这种文化获得感会更加强烈。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贾晓燕

流程编辑:u06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贾晓燕
    2023-04-20 07:5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