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是著名的颐和园长廊,这是我国古建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颐和园长廊彩画保护研修项目”目前正在这里展开。
1.4万幅苏式彩画铺满长廊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现存建筑主要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复建后形制。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其间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亭相连,全长约728米,含房屋273间(4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一间房”)。
这是一条铺满彩画的画廊,几乎所有梁枋的表面都有丰富多彩的绘画,或为人物,或为花鸟,或为山水,或为建筑,数量达1.4万幅,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颐和园长廊彩画均为苏式彩画。这种彩画源于江南,属于清代等级最低的彩画类型。其绘制的主题轻松欢快,多用于园林等休闲建筑。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主要包括方心式、海墁式和包袱式三种做法。方心式、海墁式彩画用于单体构件。其中,方心式彩画构图分为三段:中间部位称为“方心”,两端称为“箍头”,方心与箍头之间称为“找头”;海墁式彩画构图、画法没有具体的限制,画风相对自由,如瓜柱、月梁部位。
包袱式彩画用于若干构件的组合体,构图亦由包袱、箍头、找头组成。与方心式彩画对比,二者的相同点为:彩画构图主题均在构件中心部位,题材多为山水、鱼虫、花鸟、历史人物故事等内容,画法灵活;找头部位绘制卡子、聚锦、找头花等图案,箍头内则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二者的区别在于:方心式以方心为构图中心,包袱式则以组合体中部作为构图中心,且轮廓绘制成包袱状。
清代彩画的类型除了苏式彩画外,还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后二者多用于宫殿建筑。
人物画像栩栩如生
颐和园长廊彩画的亮点,是多达300余幅的包袱人物画。这些人物形象有的源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有的源于《瑶台献寿》《嫘祖饲蚕》《贵妃出浴》等民间传说,有的源于《羲之饲鹅》《太白醉酒》《米芾拜石》等名人轶事,有的源于《高山流水》《画龙点睛》《举案齐眉》等成语故事,有的源于《玉堂春》《打渔杀家》《铡美案》等戏剧片段,内容极其丰富。
比如《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绘画,位于邀月门、留佳亭之间。画面中,唐僧、八戒、沙僧在孙悟空画的圆圈内休息,圆圈外则是化成村姑的白骨精。此画面故事梗概是唐僧师徒四人来到渺无人烟的深山,白骨精化作村姑模样诱骗唐僧师徒。
又如《三国演义》“刘备江东赴会”,位于留佳亭、寄澜亭之间。画面中,周瑜从屋内出来,在门口台阶处向刘备、关羽作揖道别。此画面故事梗概是周瑜假借商议破曹之计,邀请刘备赴江东,并想在筵席间暗杀刘备。席间,周瑜看到刘备后面有一位红脸大汉按剑而立,忙问何人。刘备介绍说是关羽。周瑜早就听说关羽“诛颜良、斩文丑”,不敢轻举妄动。随后,关羽以眼神示意刘备离开,刘备领会。二人起身,向周瑜等人告别。
再如《水浒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位于寄澜亭、排云门之间。画面中,鲁智深将一棵粗大的柳树连根拔起,受众人夸赞。此画面的故事梗概是鲁智深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教训了几十个泼皮,后众人买来酒菜向鲁智深赔礼。大家吃喝正高兴,突然听到门外树上乌鸦叫个不停,众人认为乌鸦叫声不吉利,于是鲁智深乘着酒兴,走到门外,脱去直裰,身子倒缴,将柳树带根拔起。
祥瑞图案寓意丰富
长廊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包含了丰富的祥瑞图案。这些图案多为与喜庆、吉祥相关的动物或植物,并与古典小说、历史故事、文字谐音等巧妙结合。人们通过祥瑞图案在彩画上的体现,表达内心对消灾驱邪、迎祥纳福的向往。
如“喜上眉梢”绘画,位于寄澜亭、排云门之间。画面中,红梅花傲然绽放,三只喜鹊错落有致地落在枝头,优雅地休憩。在我国的传统祥瑞文化中,喜鹊寓意吉祥如意和喜事到家;红梅则寓意品行高洁和坚韧不拔。“梅”与“眉”谐音,而喜鹊又是“喜”的象征,因而谐音“喜上眉梢”,寓意喜悦露在眉宇之间。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载:“(张金凤)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
又如“富贵耄耋”,位于排云门、秋水亭之间。画面中,两只活泼的小猫与一只飞舞的蝴蝶嬉戏。我国古代绘画中,多用蝶、猫谐音“耋”“耄”。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卷八上”载:“年八十曰耋”“年九十曰耄”。“耄耋”意为八九十岁老人,亦指长寿之人。如明代文人冯梦龙纂辑《喻世明言》载:“后来裴度果然进士及第,位至宰相,寿登耄耋。”“耄耋”与“猫蝶”虚实关联,以声托事,表达长寿富贵的美好寓意。
再如“孔雀玉兰”,位于清遥亭、石丈亭之间。画面中,洁白的玉兰花绽放,一只孔雀立于玉兰枝头,五彩斑斓。玉兰花型雍容,端庄大气,为世人称颂。明代文徵明诗《玉兰花》写道:“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孔雀形象高贵美丽,姿态优雅,与孔雀相关的历史故事亦可见史料。如据《新唐书》说到高祖太穆窦皇后的父亲当年择婿时,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求婚者射二箭,均射中孔雀眼睛者则为女婿。结果只有李渊两箭各中一目,因而成就了一桩姻缘。后人以“雀屏”比喻择婿。
彩画是如何成就的
颐和园长廊彩画包含了丰富的工匠智慧。
彩画华丽的外表之下为保护层,称为“地仗层”。地仗层的材料由猪血、砖灰、面粉、桐油、麻等混合调制而成,这种材料便于与彩画颜料结合,且不会与颜料层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地仗层的施工过程一般为“一麻五灰”作法,工艺特点为:对木基层表面分别用五种灰浆包裹,然后钻生桐油。五种灰浆的施工工序依次为:捉缝灰→通灰→压麻灰→中灰→细灰。其中,通灰之后、压麻灰之前的工序为使麻,即将麻丝缠绕在木构件表面,以增强抹灰层的强度。上述不同灰浆的材料重量比为:捉缝灰=油满︰血料︰砖灰=1︰1︰1.5,通灰的材料、配合比同捉缝灰,压麻灰=油满︰血料︰砖灰=1︰1.5︰2.3,中灰=油满︰血料︰砖灰=1︰1.8︰3.2,细灰=油满︰血料︰砖灰︰光油︰清水=1︰10︰39︰2︰适量。“钻生桐油”则是用丝头或刷子蘸生桐油,在细灰层表面搓刷,使得桐油深入灰层内。上述做法形成的地仗层,坚固密实,防潮防腐,对木构件产生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彩画五颜六色的颜料,需要胶与基层连接。古代工匠用动物骨头熬制成一种胶,称为“水胶”。它具有黏结强度高、水分少、干燥快、定型好等优点。古代工匠掌握了彩画不同位置的用胶量:底层用胶量大,中层次之,面层用胶量最少,使得各层的颜料能够与基层牢固黏接。对于不同的色料颜色,采用不同浓度的胶来调和,如采用浓胶调和红色的银朱,采用中等稀稠的胶调和黄色的土黄,采用稀胶调和黑色的黑烟子等。
另采用明矾、水胶、热清水混合调制胶矾水,胶矾水可封固底色,即在彩画底色表面刷一层矾水后,再在其表面使用颜料绘图时,面层颜色与底色互不混淆,底色亦不发生变化。
由于彩画颜料珍贵,当入胶调制的颜料不能用完时,利用大多数颜料的比重大于水、水胶的比重小于水的特点,在含胶颜料中掺入沸水并搅拌,使得水胶浮在颜料上面。捞去水胶,即可获得颜料,将其晾干备用。
颐和园长廊的丰富彩画,不仅巧妙反映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还是历代工匠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些宝贵的实物资料,值得我们保护、学习和研究。
(原标题:颐和园里品长廊彩画)
来源:北京日报 据故宫博物院
流程编辑:u06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