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之地不仅有闻名的潭柘寺和妙峰山,还有个令人感叹的“举人村”
2023-03-14 14:35

京西之地荟萃人文古迹,有着横纵门头沟全境的茶马古道,有着始建于西晋倍受历代皇家青睐的潭柘寺,还有以古刹奇松怪石著称于世的妙峰山胜景等。相比耳熟能详的历史遗存,大家对斋堂镇灵水村似乎少了些认知。但若是能走上一遭,便会不惜笔墨为其吟咏感叹。

驱车经109国道至702乡道后,往西北方向有岔路口前行至路尽头,可见镌刻有“灵水举人村”的灰色牌楼。村落并不大,三条东西走向的街和南北走向的胡同,可延伸到各个景点。

文昌阁

千年古柏

天仙圣母庙

禅寺庙宇点缀村间

灵水村建在莲花山下,四周群山环抱,前临清水河,水绕村而流。灵水村原名“凌水村”或“冷水村”,终归离不开一个“水”字,皆因此地水源充沛。据传,村落中曾有水井七十二口。

村口水渠旁北侧小山上有着灵水村重要的一处景点:文昌阁和魁星楼。从山下拾级而上一刻钟的功夫就可登顶,其间有虫王庙、土地庙遗址,后有一岔路可往另一座山顶凉亭而去。魁星楼始建于明代,于2012年重建。楼共二层,面积不大,面向莲花山和灵水村,登上二楼可凭栏俯视灵水村全景,亦是古时观星之地。一楼有古代星宿魁星雕塑,相传他是中国北方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生心目中至高无上。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一说,后人附会为神明,建奎星阁、塑神像,以供敬仰祭拜。魁星常手执大毛笔,谓之朱笔,意为以此笔点出科举中试人姓名。魁星是金鸡独立的姿态,脚下踩着海中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有“独占鳌头”之意。旧时的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科举榜上有名。

文昌阁位于魁星楼的北侧高地,有数十级台阶方至。文昌阁面南而建,只一间,内祀文昌帝君,左右有“天聋”、“地哑”,寓意“言者不能知,知者不能言”,文昌阁也是遵照原样复建。

相传,灵水村原有十七座寺庙,包括:白衣观音菩萨庙、灵泉禅寺两座佛教寺院;儒寺两座,分别是文昌阁、魁星楼;其余十三座为天仙圣母庙、南海火龙王庙、玉皇庙、关帝庙、五道庙等道教和民间信仰庙宇。由此可见,古时灵水村人包容各种文化的精神。尤其是在历史上,以儒学为代表的文昌阁、魁星楼在北方村落中并不多见,这很好地印证了灵水村人对文化极其尊崇的说法。随着历史湮没在滚滚尘世中,村中很多寺庙不复存在,但我们依稀可以从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灵泉禅寺等残存的古老建筑中,抚今追昔,感叹那曾经岁月中的文化场景。

南海火龙王庙和天仙圣母庙不像魁星楼和文昌阁独处一隅,它们隐蔽在村落低矮的院落间。村落中大大小小的院落,一列列一排排,还算整齐地匍匐在山脚下。其间有几条很窄的巷子通往村落的各个方向,巷子地面的青石砖很平整。沿着名为“中路”的狭长巷子走到头,便豁然开朗,可见一个平整宽阔的广场,是村落中少见的宽敞之地。其南为一戏台,西侧有一干涸水池,北侧为南海火龙王庙。水池名为“八角龙池”,因池为八角造型,灵水村得名与其息息相关。

灵水村的“灵”字,指的是村落之形像龟,龟是“四神灵”中的玄武。村子里东西向、南北向的巷子都是龟纹,龟纹拼接成的大块、小块,都是那些院落。“水”指的是水源“八角龙池”。明代《宛署杂记》记载:“石生八角,中虚若池,泉出其底,冽而甘,古产龙之所,有龙逸出。用池中水洗眼可以明目,生喝可以治疗腹痛。”为了保护好水源,旧时村民常年自发捐资维修,并专门立了一块“三禁碑”,这块碑也是北京农村最早的一块有关环保方面的碑。

八角龙池北侧的南海火龙王庙门前有一棵古柏,高耸而立,似巨人一样守护着这里。整座庙宇略高于地面,山门为歇山式青砖建筑,墙体石砖已脱落,门顶部的吻兽却依旧赫然而立。穿过山门可见不大的院落,内有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四座庙宇紧邻而建。位于建筑群中央的南海火龙王庙,据传始建于金朝,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修。该庙坐北朝南,供奉南海龙王之子——赤龙神。古时人们祈雨多拜水龙王,灵水村却因水源充沛恐遭水灾,于是为祈求阴阳平衡建了火龙王庙。

南海火龙王庙东侧是天仙圣母庙,又称娘娘庙。通往天仙圣母庙的台阶落差很大,走起来会吃力些。门两侧石墙的下方各有个小窑洞,不知当年有何用处。院落中有铜制香炉正对庙门,其北侧殿内供奉碧霞、云霄、琼霄三位圣母。殿内外皆素朴,门窗的颜色因年代久远已近棕黑色。

南海火龙王庙西边为观音殿,其南为二廊庙,面积均不大。观音殿旁有九龙泉遗迹,上接莲花山,下接地下泉。但院落中最为奇特的,不是这民间传说中可治百病的泉水,而是眼前的这两棵古树。

古柏奇观称叹千年

两棵古树,一棵为院落中古柏,另一棵为柏抱桑榆,两棵古树均有1800年的树龄。源于汉朝时期的古树今日依然可以新生枝叶,确实让游者对自然更加心存敬畏。

古柏似杜甫《古柏行》中所述“柯如青铜根如石”,粗壮的树干苍劲有力直插云天,深深的树纹执拗地向上延伸不见尽头。露出的枝干盘旋蜿蜒,像巨龙挥爪狂舞,彰显着无限的生命力。而另一棵柏抱桑榆却是给人与众不同的感受,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期待人们探究它过往的世界。柏树里侧一枝生棵榆树,分叉处生棵桑树。桑树树干被柏树紧紧包裹着,它的枝条上已无叶片。柏树的末枝上依然可见繁茂绿色,笑傲冬寒。不知桑和榆是人为嫁接而成,还是某种机缘巧合而成,亦或是有人为培植“柏抱桑榆”的景观而故作?这形式独特的古柏对灵水村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和影响?

“灵水村的古树有很多,比如当地人称为‘北山’的那座小山岗上,在山口处就有一棵千年古柏。”村里一位老人指着北边对我说,“那是一棵侧柏,树冠很大,生命力很强,至今枝繁叶茂。它被称为‘京西灵芝’。”

灵水村不止有古柏,还有“活化石”植物银杏树,最为称奇的是在北部灵泉禅寺内的两棵树龄几百年的古银杏树。西侧的银杏树乃“雌雄同体”,因为它长有一条雌性的“树椎”,每年都会结果实。“据说,这两棵树原本都是雄性,结不出果实。但不知道为什么西侧的银杏树会长出‘树椎’,有传说是前人将雌枝嫁接在这棵树上,所以才会有现在‘雌雄同体’的景观。”老人说。如今,这两棵古银杏树长势良好,每年都会结下丰硕的果实。

灵水村的树不仅以古为名,且以食为名,这“食”指的是核桃树。门头沟是全国重要的核桃出口基地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灵水村核桃个头大,外皮光滑,皮很薄,剥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核桃仁饱满,味道很香。有句民谣是这样唱的——告诉你、告诉他,灵水核桃用处大。食用药用榨油用,空壳还作刺拉拉。”老人谈起核桃树更是多了言语,“灵水村核桃树非常多,尤其过去山上十米到二十米就有一棵核桃树。清末时期,运往天津港口的核桃大多是灵水村产的核桃。”

殊胜之地才人辈出

相传灵水村已有千余年历史,其中的灵泉禅寺始建于汉。当时有一位慧眼识地的高僧,选中了灵水村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这里建了灵水村和传经修行、引八方香客的灵泉禅寺。辽代灵水村已有一定规模,当时经济发达,有著名商号八家,号称“八大堂”,即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济善堂。到了明清时期,灵水村已是人丁兴旺、规模宏大,全村共出举人22人、进士2人、最高学府国子监监生十余人。近代民国初年,在北京燕京大学读书的有6人。由此可见,灵水村的崇文尚贤之风使其硕果累累,也因此得名“灵水举人村”。

灵水村自大明永乐八年(1375年)有社学,私塾很多。光绪年间,甲午科举人刘增广在家守孝,力主于木城涧玉皇庙建一所新式学堂。这所学堂在北京建的较早,灵水村的新式学堂是在八年后创办的。

被世人所知的灵水村举人不止刘增广,还有谭瑞龙、谭锡章、刘增昆,以及刘懋恒。刘懋恒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三岁考中宛平县秀才,三年后中举人。据传,康熙皇帝曾在瀛台召见官员,考取各人政见,十分肯定刘懋恒“敬天勤民”的论述。一年后,刘懋恒被派往山西,担任汾州知府。刘懋恒为人友善宽容,但在地方治理上铲除豪强绝不手软。他一生刚正不阿,做事一丝不苟。山西发生灾荒,他将自己的全部俸禄用来赈济百姓。家乡斋堂闹灾荒时,刘懋恒让家人开仓放粮,赈济受灾百姓。在《宛平县志》中有记载:“国朝刘应全宛平人,世居灵水村,为人敦朴无伪,于康熙七年十月内水灾同子懋恒赈济饥民,捐谷两千七百石;又于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内旱灾赈济饥民,捐谷一千石。”以上表述中的“刘应全”为刘懋恒之父,他二人作为灵水村大户人家,乐善好施。除此之外,刘懋恒也有过捐资建庙的行为。在斋堂灵岳寺有《重修灵岳禅林碑记》碑,刻于康熙二十二年,碑文为刘懋恒所写,可查到刘懋恒捐资修建灵岳寺的相关记载。

源于对刘懋恒的感念,他曾居住的宅院保留至今,成了灵水村远近闻名的“举人宅院”。宅院位于景区中街,如今建于明朝的地基依旧很坚实。院落为三进四合院,前院有倒座房、东西厢房,东厢房有跨山影壁。院内中轴线向北为垂花门,内宅通过垂花门可见,之后便是庭院。

村落里除了刘懋恒的“举人宅院”,还存有13座举人宅院遗址,如还留有被誉为“一门五举人”的明代富豪刘增昆的院落。刘增昆的院落是东西向的五个相连四合院,大约有九十多间房子。雍正朝时,刘增昆后人居住于此,取名刘明玉。他有五个儿子,个个非常有文采,都考取了举人,成为绝世美谈。(文中图片均为梵雁平摄影)

(原标题:京西有个“举人村”)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梵雁平

流程编辑:u06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3-03-14 14:35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