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把历史画作为主要创作方向,和革命历程紧密相连
2022-07-07 14:12

高虹叔叔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的一幅未完成的反映毛主席在延安工作情景的油画——《延安岁月》仍静静地摆放在军博南楼画室的画架上。

1941年7月,晋察冀边区美协美术作品展览会留影于河北平山县陈家院。前排左二为高虹。

在我记忆深处,他穿着五五式军装,挺拔、英俊,举手投足是典型的军人气质。

纵观高虹叔叔一生的创作,他把历史画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方向,这与他的革命历程紧密相连。

高虹1926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新乐县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高景虞、二叔高景颐、三叔高景萍在1929年到1930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高家三兄弟对革命无比忠诚,后来他们在抗日战争中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3年春,高景虞到山西盂县袁家庄王林沟一带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包围,突围中左腿受重伤,子弹打完后毅然滚下悬崖,在敌人抬往据点途中壮烈牺牲;二叔高景颐也在同一天牺牲在离家不远的新乐县太平庄;三叔高景萍牺牲在山西忻口会战时的娘子关阵地。这就是著名的“抗战三高”。

高虹到了入学年龄,父亲把他带到县里上了县立第一高小。在高虹记忆中,家里书籍很多,有高尔基小说、《安徒生童话》,还有胡适和陈独秀等人的文章,高虹汲取着文化的滋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南撤,高景虞离开家乡,乘火车经郑州、西安前往延安,入陕北公学。这年底,一位叫白俊士的人来找二叔高景颐,在门口碰到了高虹。高虹帮他叫回了刚刚出门的二叔。

没多久,高虹听到了白俊士牺牲的消息。他去跟当地一股武装力量谈判,说服他们一同抗日,结果被这些人捆起来投井里淹死了。高虹对二叔说:“白俊士不去就不会死。”高景颐对他说:“他是去执行任务,为了民族独立,让我们的下一代不当亡国奴,我们就要随时牺牲自己。”二叔的话,使他深受教育。

1938年春,高景虞奉上级指示,回家乡开展敌后抗日活动,创建抗日政权。回到家,他看到高虹画了大量的习作,十分高兴。这些习作大部分都是临摹日本杂志《家之光》《主妇之友》中的照片、图画,只是高虹把它稍作改动,画成中国兵打日本兵。父亲发现高虹很有绘画天赋,鼓励他“好好画,你画的画将来可以宣传抗日”。

高景虞在化皮镇工作期间,一直把高虹带在身边,让他教乡亲们识字、拼音,高虹也学着做群众工作,老乡们都很喜欢这位小先生。父亲还让高虹临摹埃德加·斯诺拍的那张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照片,然后把这张画像贴到新字第一区抗日政府救亡室的壁报上,为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高虹还记得,父亲从延安带回了一个陕北公学的毕业证书,上面有校长成仿吾的名字,还带了本《解放》周刊第二期,刊登的是毛主席的《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并让他学习这篇文章,高虹读完,大受触动。

1938年冬天,高景虞到慈峪镇任灵寿县抗日政府县长,高虹也来到灵寿县政府所在地慈峪镇陈庄。在这里,高虹发现父亲比以前更忙碌了,他亲眼看到敌后各阶层群众以及老百姓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积极组织起来,热情支援八路军抗战,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1939年初,高景虞委托一个叫田冀的边区妇救会干部,把高虹带往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经过四天的步行,田冀把高虹交到宣传部部长潘自力手里。当天晚上,潘部长便把高虹带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直属的抗敌剧社。潘自力部长是第一个教会高虹军礼的人。

从此,一个爱画画的、小学毕业的13岁孩子融入到革命队伍之中。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高虹由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一名战地美术家。

高虹入伍不久参加了抗敌剧社与西战团同台为北方局会议演出。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高虹和战友们在苍鹰沟南小河边的一个球场看到白求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白求恩身材高大,牵了一匹日本大洋马,穿着灰军装高筒靴从他们身边走过。1939年初冬,白求恩因医治黄土岭战斗中的伤员时中毒,逝世于河北的完县。抗敌剧社参加了白求恩的追悼大会,并演唱了郑红羽队长编的《白求恩之歌》。

高虹在抗敌剧社歌舞队、美术队工作了四年。除了宣传抗日,抗敌剧社的队员有时还要深入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有的队员被敌人包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此之间,高虹到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了半年。在这里,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大进步。艺术上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李大恕老师。他拿给高虹一本华北联大美术系杜芬老师自刻钢板油印的《艺用人体解剖学》(美国画家伯里曼著),要求高虹认真打好绘画基础,高虹很喜欢这本书,花了很多工夫去临习。

1943年2月,高虹来到位于灵寿县张家庄的抗大二分校附中学习。后因敌后形势更加严峻,他们过黄河到达了陕甘宁边区。高虹也调到抗大总校文工团从事美术工作。此后,高虹在边区著名画家郑西野的带领下,参加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活动,他们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高虹在陕北两年多时间,住在绥德斐家峁老乡家,这也是他日后创作历史画重要的生活积淀。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中旬,他随抗大总校挺进东北,在这里他开始尝试油画创作。1948年秋,高虹为东北烈士纪念馆创作了油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是他近十年革命经历以及艺术积累的成果。他的实践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题材:用西方造型艺术语言,记录并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革命故事。

1952年初,他参加了以巴金为团长的中国文学艺术代表团,奔赴朝鲜战场,同行的还有郑西野、古元、罗工柳、辛莽等画家。这段经历,同样为高虹日后的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5年2月,总政派高虹、何孔德报名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经考试被录取。学习期间,他在莲花池总政文艺创作室的画室完成了经典之作:油画《孤儿》《毛主席在陕北(1947年)》。1958年参加军博筹建后,高虹留在军博美术创作室,一直至离休。他绝大部分的历史画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高虹创作的《毛主席在陕北(1947年)》,与他一生中几次重要的行军有关:第一次是他13岁那年,跟着田冀阿姨走了四五天的路,入伍参军;第二次是从晋察冀根据地步行一个多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第三次是从陕北行军到东北根据地。行军,无疑是他感受最深的体验。

在转战陕北中,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行经12个县,行程达2000里。高虹把转战陕北的画面安排在雨后泥泞的路上,是最贴近的史实,也是他最熟悉的生活。

高虹从小受革命家庭熏陶,自己又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过抗美援朝前线,他一直在用艺术作品传递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感。对他而言,画的既是历史题材,又是亲身经历的现实题材。因此,人们能感受到他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与厚重感。

(原标题:高虹用画笔赓续红色精神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黄亚平

流程编辑:TF065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2-07-07 14:12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