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侯仁之先生与北京城的故事
2022-07-07 13:49

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被北京人称之为“北京通”,他对北京这座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

侯仁之先生曾说:“北京是我心中的‘圣城’,我一生都在研究它。”正是侯仁之先生的研究和宣讲,让很多人知道了北京城的起源和历史变迁。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三个里程碑”理论,是北京城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以及时代发展的高度概括。在他的努力和呼吁下,北京的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得以保存;甚至中国的第一次“申遗”,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才得以成功……

北京著名史地学者朱祖希,上世纪五十年代师从侯仁之先生,两人交往长达五十余年。正是在侯仁之先生的引导下,朱祖希一直从事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退休后仍然不遗余力向大众普及北京城的历史文化。

即日起,本版将推出“侯仁之与北京城”的专栏,且听朱祖希讲述侯仁之先生与北京城的故事。

侯仁之在给人们讲述北京城的历史

1948年在利物浦大学的侯仁之

《北京建城记》碑和“蓟城纪念柱”

名师引导下 研究历史地理

1911年12月6日,侯仁之出生在河北省枣强县肖张镇。1931年,侯仁之从山东的德州博文中学转至通县潞河中学就读。这是他第一次到北平。

对于北平,他一直心怀向往。当他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从前门火车站下车,他看到了令他永生难忘的一幕:“当我在暮色苍茫之中,随着人流挤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真实。我似乎一下子把自己投身于一个传统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的洪流之中,手触目视无不渲染鲜明浓厚的历史色彩,一呼一吸都感觉到这座古城文化空气蕴藉的醇郁……这实在是我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最伟大的一课历史教育。它犹如一颗饱满生机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田之中。”

1932年侯仁之在通州潞河中学毕业,由于仰慕历史学家、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先生,遂参加了燕京大学举办的“特别考试”,侯仁之如愿以偿获得了四年的奖学金,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位老师:顾颉刚、洪煨莲(原名业,字鹿岑)。

在课堂教学中,两位老师除了系统地讲述史学理论和方法,还特别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他们对学生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言必有据,即在写作中凡所引证,必须详细注明出处,而且还要“沿流溯源”,即引证的重要来源必须是原始资料(或称第一手资料)。二是搜集资料务必详尽,且力求加以分析、鉴别,找出各种资料的内在联系,再加以合乎逻辑的组织,按照科学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三是必须有新的发现,道前人之所未道,言前人之所未言。两位老师还指出,在写作本科毕业论文时,选择的题目应以务实为要,不仅要在写作上下功夫,而且要在为人上努力前进。

侯仁之后来不无感慨地说:“青年负笈燕大,燕园风光旖旎,同学少年多不贱,名师风流,学林宿儒,一时云聚,顾颉刚、洪煨莲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使我得沐重化……”

不仅如此,洪煨莲先生还有意地把侯仁之引向了历史地理研究的领域。在老师的推荐下,1946年8月,侯仁之负笈英伦,在利物浦大学教授达比(H.C.Darby)门下研究历史地理。经过三年的勤奋学习,1949年的初夏,侯仁之的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宣讲北京城历史 得名“北京通”

获得博士学位后,侯仁之回到北京,迎接他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回到燕园,重新和原来就熟悉的师友们在一起共事,他感到十分愉悦。

回国没多久,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侯仁之先生非常幸运地应邀参加庆典。他亲耳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他感到热血沸腾。

当天晚上,他刚回到燕园,便被大家簇拥进大礼堂。侯仁之后来回忆说:“燕京大学的人非要我做报告不可!在大礼堂,灯全都熄灭了,只有一个电灯照着我,叫我一个人站在台上讲。我真是激动极了……那天我把我的感想都给大家讲了,大家和我一起激动啊!”他和燕园的同事们急迫地要为新中国作贡献。

侯先生在燕大先是当副教授,很快就升为教授。可燕大没有地理系,他就回到历史系承担地理课的授课。也就在这时,他有机会与正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相识。没有多久,他俩热情地邀请侯先生为建筑系开设“市镇地理基础”的课程。

不久,侯仁之先生便以他的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为基础,向学生讲述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址的选址和迁徙以及有关城市历史地理环境等内容,这些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撤销燕京大学,原位于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迁至燕园;原清华大学地学系中有关专业,被调整到北京大学,成立地质地理系。侯仁之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

在开学的第一天,系主任侯仁之在地学楼101阶梯教室的开学典礼上致辞,并作开学后的第一课:《历史上的北京城》。侯先生的讲课,不仅条理清晰,语言丰富精彩,而且他也极富激情。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最初,侯先生只是在北大地学楼101阶梯教室给新生讲。后来,因为讲座反响很好,地质地理系的高年级学生也想听,非本系的同学也想听,因此,最后不得不搬到大饭厅(即今天的“百年大讲堂”),让全校的同学都来听。后来,侯仁之先生在开学第一天为新生做题为《历史上的北京城》的演讲,成为北京大学的惯例。

再后来,作为“爱祖国,爱北京”的专题讲座,北京的各单位都来请侯先生去讲,他还被邀请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更多市民进行宣讲。于是,人们给侯仁之先生冠上了一个雅号——“北京通”。

我是1955年秋考上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现城市规划专业)的。我有幸听了侯仁之先生给我们新生讲的第一课:《历史上的北京城》,我听得如痴如醉。我庆幸自己报对了专业,并决心要把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作为自己毕生的努力方向。也因于此,在大学期间,即便不是新生了,每次开学,我都要去听侯仁之先生的“第一课”。

上世纪六十年代,侯仁之先生的《历史上的北京城》正式出版,据说其发行量高达7万册,足见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广。

确定北京建城之始

对于北京,尽管人们对其建城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它最早建城的具体年代,却长期未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如果连它早期城址来源及其地理特点都不能加以说明,恐怕很难进一步揭示它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

因此,侯仁之先生一直在为此做不懈的努力。1987年,侯仁之正式对北京建城之始的问题进行学术上的论证。首先,侯先生否定并批判了时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泰勒的观点,他把北京原始城址的选定归因于巫术,这是一种在哲学上被称之为“不可知论”的谬论。进而,侯仁之先生在详尽地考证了大量史料,并结合有关学者对古代天象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的分析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北京早期城址肇始于蓟。

根据记载,周武王在“伐纣灭商”之后,为巩固其在北方所占的领土,便褒封先圣王黄帝之后于蓟,其地就在今广安门内外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余年。按西周纪年,武王伐纣在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据此,有明文可考的北京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

大约在东周初年,成王又分封了燕。由于蓟城地处中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接之地,处于地理要冲的重要位置,遂将都城也从燕迁徙于此。

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当时的宣武区人民政府依据侯仁之先生的研究成果,在广安门外滨河公园内建起了一座“蓟城纪念柱”。柱的上端刻有16个汉隶大字:“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名曰蓟其时惟周”。柱前有侯先生题写的碑文《北京建城记》,详细地叙述了蓟城建城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变迁: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蓟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区,地近华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与塞上来往交通之枢纽。

蓟之得名源于蓟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曰:“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证以同书所记蓟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适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

除了北京城的历史,侯仁之先生还对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作过详细的论述:北京是建立在一个小平原上的一座大城,它位于呈三角形的华北大平原的北边顶端。它的三面有群山环绕,好似一个海湾。所以,有人给起了个名字叫“北京湾”。这个名字起得好,且很形象。因为,这个地方在地质时期曾经是一个海湾,海水一直淹没到西山脚下。后来,由于受永定河和其它源自西北山地河流的冲积,渐渐地把这一带的浅海填了起来。古老的北京城最初就是在北京湾内永定河的冲积平原上成长起来的。而在这个被称为北京小平原的地方,三面有丛山环绕,只有东南一面开向华北平原。北京小平原就成为山区和广大的平原之间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而蓟城正是其枢纽。

(原标题:“北京城肇始于蓟”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朱祖希

流程编辑:TF065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2-07-07 13:49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