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实施满两年,不文明陋习又露头
2022-06-15 13:24

“一米线”变“两米线”,斑马线前司机主动停车,公园里文明健身的多了……到今年6月,《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实施满两年,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不文明行为治理成效显著,不过,仍有些顽症和陋习随着疫情发生而“反弹”。看来,相关部门、市民还得一起“加把劲儿”,别让刚养成的好习惯又全丢了。

这些不文明现象要避免

排队测核酸  有人抽烟吐痰 有人吃零食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一些核酸检测点需要排长队,大部分市民都能自觉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线甚至两米线距离排队等候,但吸烟、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仍在上演,好不容易培养的公共卫生好习惯面临一定的阻碍。

“昨天我们小区做核酸,大家都按照要求排队等候。但站在我前面的一位男士,却摘掉口罩‘吞云吐雾’,志愿者上前制止,他才将烟头掐灭……”家住丰台东大街附近的戴先生向记者吐槽。

除了在等候队伍中吸烟,还有随地吐痰的。记者了解到,有的核酸检测点现场张贴着“禁止吐痰”的提示,有的播放大喇叭广播“采样后请勿随地吐痰”,但仍有极少数市民核酸检测之后觉得喉部不适,在检测点旁随口吐痰。

“随地吐痰本就是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在疫情期间更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大家都应一起努力抗疫,怎么能毁在一口痰上。”志愿者小武告诉记者,自己服务上岗时就碰到过,她见状立即劝阻,无奈对方控制不住已经吐在地上,还连称“不好意思”。小武还注意到,有的人倒是带了纸巾用于包裹痰液,但想扔垃圾却找不到垃圾桶,部分采样点也确实没有配备供市民使用的垃圾桶,不方便市民处理垃圾。

不仅如此,核酸检测队伍中还有人在吃东西。位于朝阳区褡裢坡附近的核酸检测点,由于周边有几家小吃摊,一名男子买了一份手抓饼,排队时忍不住就拉开口罩,吃了起来。“我就站在他身后,实在受不了,就劝了他。”葛女士说,采样现场本就不该摘下口罩,存在感染风险,另外,他自己也要马上检测,采样前最好不要进食,不然影响检测结果。

公园“禁止牌”   挡不住垂钓者投喂客

上周末,微风徐徐,傍晚时分,到龙潭公园运动健身的市民也多了起来。记者转了一圈发现,大部分市民游客均能做到文明健身,有的拉开距离踢起毽子,有的进行球类运动,还有人在跑步、遛弯儿。然而,在靠近西门的湖边,两位男士不顾“提示牌”,自顾自撑起鱼竿钓起鱼来。

“今天怎么样?”“不行,水草太多了,一杆上来都是草,估计没戏了。”两人交流起来。尽管旁边草坪上竖着的牌子写着“严禁游泳、钓鱼、上冰”,可仍然挡不住这些垂钓爱好者。

“那边亭子位置好,我前几天钓了60多条小白条,还有一条2斤4两的,使半天劲才弄上来。”另一位市民走过来交流经验,还指着西南方向推荐场地。“我就在这儿,过过瘾得了。”记者注意到,男子的身后还自备了袋子和背包,不一会儿的工夫收获颇丰。

除了垂钓的,还有违规投喂动物的。记者注意到,园内湖边立着不少“爱护动物 禁止投喂”的提示牌,但依然被无视,不少市民自带干粮,投喂小动物。看到可爱的鸭子,三位女生忍不住把手中的饼干与它分享,投掷到水中。另一边,有小朋友自带了馒头,掰成一块块,喂给湖中的鱼儿。“我们如果发现了肯定会劝离,大部分市民很配合,但还有不少人屡教不改,让人着急,早上劝走了下午又来。 ” 附近一位工作人员坦言。

斑马线上  非机动车不看信号灯我行我素

晚高峰时段的方庄桥下,车水马龙。尽管如此,大多数司机右转弯遇到行人时,仍然会自觉选择停车等待。在记者观察的半小时内,只有5辆机动车未遵守礼让规定。

礼让文明的实现,离不开每一名交通参与者。记者调查发现,斑马线上,总能见到一些不按交通信号通行,不在非机动车道行驶,逆行,乱穿马路的非机动车。

在东铁营桥下,东西向人行信号灯已显示绿色,突然一辆老年代步车逆行,在行人中疾驰而过,给行人吓了一跳。在方庄路口,信号灯还没变绿,有的外卖骑手就我行我素,心急地闯了过去。“电子警察只抓拍不礼让斑马线的机动车,路口有交警执守的才会管非机动车。”有市民认为,管住了机动车,同时也得管住非机动车,必须加大对非机动车违章的处罚和纠正力度。

在斑马线上,无视交通信号灯、乱穿马路的行人也让人捏了把汗。在左安门内大街上的一个丁字路口,两位女士左右看了两眼,发现没车通行,“咱们赶紧走”,于是两个人加快脚步,就这样直接过街了。此时距离人行信号灯转为绿灯仅仅还有十几秒。

有司机表示,一方面是驾车礼让行人,另一方面也希望行人能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给礼让的司机必需的通行时间,这样路口的秩序才能好转。

观点

两年实践,市民的文明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改变

“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面倡导9个领域文明行为,重点治理6个领域不文明行为,从这两年的实践看,很多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最突出的包括健康文明,比如公筷公勺和光盘行动的推广等。还有些见效快的领域,比如交通文明,斑马线前人和车礼尚往来,司机会主动停车,行人也加快步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小妹认为,市民的文明观念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记者采访发现,文明驾车、礼让行人,正在成为许多车主的共识。“以前我是怕监控设备拍到受罚,到了路口会特别注意,让行人先走。后来慢慢也养成了习惯,当我成为头车,会主动等一等。有时碰到前面的车让行,也不会着急地按喇叭。”每天开车上班的高女士告诉记者。

行人无视信号灯

“北京车多、人多,道路复杂,把礼让斑马线纳入法治轨道是很有必要的,前期的宣传和对违法行为的及时曝光都很充分。”车主鲁先生观察发现,从去年以来,除了私家车之外,公交车和出租车也很遵规守纪了,这方面提升最明显。 其次是行人配合度也有所提升,遇到让行的情况都快速通过,司机和行人互相之间有了默契。

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支撑。刘小妹觉得,之所以不文明行为治理成效显著,因为全市各部门打出了“综合拳”。

她解释说,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一部基础的综合性立法,涉及领域广、涵盖部门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也出台了专门的条例规范,包括《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等,共同构成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法治基础。“北京一直在探索推进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法治协同机制,垃圾分类、控烟、养犬等专门法规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构建相关法律法规紧密衔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协同治理格局。”

建议

持续执法  治理社会顽疾需要各方“共治”

针对还在上演的不文明行为,刘小妹认为,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有必要持续下去。

“不文明行为也许时时处处都在发生,执法力量和资源有限,执行中面临着面广、量大的难点,为此,相应的执法机制也一直在摸索中。”她说,去年,全市发起“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行动,一方面宣管并举,另一方面重点整治路口不文明,发挥法律的警示作用。

“噪音扰民、乱写乱画,偶发的个案,其实很影响城市文明建设。”刘小妹说,市民普遍反感厌恶的顽症痼疾和陈规陋习,需要依法治理,久久为功。另外,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网络交往行为、文化旅游观光、志愿公益活动,尤其需要进行规范。

因此,发动社会力量、发动市民群众进行共治,是其中重要一环。条例中提出,市民可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并向12345热线或行政执法部门投诉、举报,拍照、录音、录像等所做的合法记录,将作为执法的参考。

“市民把文明促进当成自己的事儿、当成责权利相统一的事儿,就越能够激发各方主人翁意识。此前在北京发生的服务员提醒顾客避免点餐浪费被骂,网友为光盘行动撑腰的新闻也说明了公众的参与愈发自觉和成熟,市民个体向善向好的内驱力正在被激发。 ”刘小妹告诉记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流程编辑:U016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任珊
    2022-06-15 13:24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