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国内

技术护航: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环境保护历经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

2019-09-19 07:20 北京晚报 TF003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环境污染、环境公害还知之甚少。

▲桂林漓江,绿水青山里的生态文明路。

瑞典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过后,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保事业序幕随之徐徐揭开。

为环境保护制定法律法规、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相继印发、建设美丽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历经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

故事

下大决心 关闭工厂拯救漓江

年近九旬的曲格平先生,身上有着好几个“第一”——1988年,国家环保局成立,他是首任局长;1993年,全国人大新设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他也是首任主任委员。

和环保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但在曲格平心中,最早敏感意识到环境问题重要性的周恩来总理,才是这一领域的奠基者。

曲格平深情回忆,1969年,39岁的他调到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工作。同一时期,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指示对中国环境风险进行研究。曲格平承担了这一任务,自此便一头扎进环保这个对当时的中国还有些陌生的领域。

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隆重召开。要不要参加并讨论环境污染问题,此前引发了不小争议。又是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中国才派团参加此次大会。作为其中一员,曲格平也得以见证会议盛况。

次年8月,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就此揭开。

1979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桂林风景区污染治理意见的报告》,这意味着“治理漓江”这一延续数年的难题终于提上日程。早在1973年邓小平就发现,漓江沿岸有多家工厂污水直排,污染严重。“如不解决漓江污染,将功不抵过。”曲格平调研后左思右想,认为只有“关闭工厂”这一条解决之径。

听了曲格平开出的“处方”,自治区政府直摇头。最后还是时任国务院财经委副主任李先念“拍板”,漓江沿岸37家工厂全部关停。时隔40年,每每忆起这一幕,曲格平仍会感慨“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下这样大的决心!”

铁腕治污 不达标关停“动真章”

从1972年第一次派团参加国际性的人类环境会议,到短短10年后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在曲格平看来,起步阶段我国对于环保的重视是飞跃性的。

而又一个十年过去,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伴随中国经济迎来高速发展,环保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一首民谣,唱出淮河污染状况的触目惊心。1989年和1994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促使国务院于1995年8月签发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并提出1997年年底淮河沿岸所有污染企业一律要实现达标排放,不达标的一律关停。

“一些地方利税大户不相信会因为治污不达标而被关停,有的企业甚至叫嚣,国家不给钱,就不治污。”曲格平记得,尽管有法规威慑,淮河的治污之路起初也并不顺畅。直到1998年1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宣布,淮河流域1562家污染企业中,有215家停产治理,190家破产、转产,还有18家因治理无望彻底关停。“动真章”的背后,彰显了国家对污染的治理决心。

曲格平坦言,与“碧水蓝天”的理想状况相比,这些河湖、海域即便经过治理依然存在差距。“但系列举措已经触动了地方官员和企业,让大家深深意识到环境保护就是一道生死线。”

提升工艺 交出精彩“蓝天答卷”

进入新世纪,环境保护的压力并未减轻分毫。相反,前12年,由于一大批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项目支撑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环境总体上仍处在能源资源全面紧张,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的状态。

“我国环境再次迎来大规模治理是2012年以后”,追忆中国环保历程,除了周恩来总理,曲格平认为影响深远的另一位国家领导人是习近平主席。

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年初一场大范围雾霾,引发国民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广泛关注。同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计划》还规定,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彰显国家治理雾霾污染的决心。

行动计划发布后的四年多来,重污染天应急措施落地、冬季清洁能源替代……一项项举措扎实推进。2017年底,京津冀地区一份出色的“蓝天答卷”终于呈现在公众眼前。

另一项让曲格平长期呼吁并推动的,则是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的执政思路,让他和学界敏锐意识到,环保法修改的社会环境已经成熟了。

2014年4月,修订案草案四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以“让自然有法保护”为心中最大使命的曲格平欣喜看到,很多被学界力推的治污手段被吸纳为法律。2015年元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环保法终于“长出了牙齿”。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曲格平将之视作一份眼光长远的路线图。“上世纪80年代是环境保护基本国策,90年代是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现在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保护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地升华和飞跃。”

本报记者 魏婧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档案

◆1979年9月

经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法律。

◆1984年1月

全国环保大会主旨报告中宣布,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保证条件和战略任务,是一项重大国策。

◆2008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重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7年1月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环境领域共获得17个奖项,其中“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8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再次重组,更名为生态环境部,建设美丽中国成为重中之重。

◆2019年8月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京举行。提出要深化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污染机理研究,聚焦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等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原标题:技术护航 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怎样把人民团结起来?

周令钊的画笔和苏席华的钢刀,了解人民币背后的光荣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片土地从“冒险家的乐园”回到人民手中

“人民邮电”四个字从何而来?主持人王刚曾收到毛泽东亲笔题字回信

回顾人民出版社发展史,《毛选》无一差错创纪录

周恩来定调,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不仅是座建筑,还是一座政治工厂

1932年《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激起千层浪

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

人民医院最初由中国人“众筹”成立,见证中国医学百年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反腐“第一枪”震慑全中国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院:见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

新中国首部法律《婚姻法》由邓颖超为首起草,普法演出一票难求

外交部回应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跳水救人:给他点个大大的赞

北京投递量全国第3!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旺季服务消费提示

看病不用卡,只需一个码!国家卫健委:“脱卡就医”是趋势

四川凉山7县摘帽脱贫,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外交部:再次正告美方,任何行径都阻挡不了中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RCEP签署对全球有何重大意义?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