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书圣”竟无真迹传世?何绍基以颜真卿字韵临王羲之帖

2018-08-02 09:58 北京晚报 TF2018

王羲之贵为“书圣”,却无一件真迹传于后世。所谓“右军如龙”,被后世称为王右军的王羲之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是历代出版的刻帖和摹本乃至挂名王羲之的法帖,仍然可以想象和感受到书圣的风姿。

作者:文质彬


清 何绍基临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

这当中包括集字《圣教序》,成为一个大系的《兰亭序》四大临(摹)本,极其精彩的手札钩摹本。此外,还有像《淳化阁帖》和《三希堂法帖》等多种刻帖。这些不同的形象叠加起来,就是王羲之的形象。所谓“圣人无意”,王羲之登上“书圣”的宝座,其要旨有二:非本人意愿,乃是后世推崇;已约定成俗,后人不管喜欢不喜欢,改变不了这个现实。由此而言,艺术价值的认定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极其漫长。对于书法的评价和认定是一种“公共行为”,不是几个人说了算。这些对于后世之人,具有一定启示。

然而在王羲之传世法帖中,尚有一些小楷作品值得关注,如《黄庭经》、《曹娥碑》等,皆是取法小楷之佳品。《黄庭经》是重要的道教经典,包括《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统称《黄庭经》,共36章,其主要内容:一是论述长生之道,二是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三是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为宗旨,执行不殆为要诀。

对于王羲之《黄庭经》小楷的理解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与钟繇对比。王羲之书法取法钟繇,有些钟繇传世的小楷作品,就是王羲之所临。两人并称“钟王”,所以彼此书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钟繇生活在三国的魏国,王羲之处于东晋之时,两人之间相距七八十年。但同处一种分裂战乱的状态。所以,在个人心态乃至社会环境风气方面有相似之处,统称为“魏晋六朝”,但也有明显差异,钟繇小楷倾向于“古韵”,王羲之更侧重“新姿”。钟繇变汉隶为楷,被尊为“楷书鼻祖”,仍然是变法的,只是一代有一代新风,几十年光阴,因为社会风俗变迁,仍然存在某种变化。二是和王献之《十三行》进行对比。《十三行》虽为刻石,却极为完好地保存了魏晋风貌,温润古雅,启迪了无数后世书家。可以说,在古意方面直接钟繇,但是在用笔和结字上稍近规范,但仍然有“质”的部分,真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横画和捺画长舒,笔意流美,气象开张,唐代褚遂良和明代王宠无疑承其余绪、嫡系血脉。“二王”虽然父子并称,但仍有差异,从内擫到外拓,所蕴含的仍然是一个“变”字。不过,“变”是有法度可循的,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随心所欲。当然,知道变和做到变,根本上是两码事!

除了从这两个角度加以审视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角度,即心目中王羲之的书法形象和现实的王羲之书法形象之间的反差,如何来协调。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书家心目中所理解的王羲之书法是不同的。这是好事情,也是一种常态。王羲之因为没有真迹传世,所以对其书法的理解往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综合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冥冥之中,又有一种接近的感觉。王羲之小楷有钟繇和王献之所共同的特点之外,即以此《黄庭经》拓本为例,应该考虑到拓本的变形因素。其中除了刻工的原因,还有复制时书丹者会不自觉地将个人习惯和时代气息融入其中,所以难免有差别。这是“不似”的原因所在。其实在读帖时,总是下意识地关注这些“误差”存在。不过有时应该换一个角度,尝试一下“逆向思维”,因为但凡有志于刻帖传世者,总是会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迹风神,求得逼真效果。比如拓本上有些脱落字和一些“点去”的字,都保留下来了。但是因为人力和技术所限,不得已而出现一些瑕疵。这样来理解,所面对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王羲之书法之风神。比如此拓本中的长横画、捺画,都能感受到丰润古厚的意蕴,结字大小一任自然,虽有趋于工整化的迹象,仍然保留了质朴的成分,因而具有很大的取法价值。

晋 王羲之   小楷《黄庭经》 (局部)

何绍基是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中排在前列的临摹大家。一生多体兼善,笔墨功夫精湛,与其深厚的临摹素养是分不开的。何绍基平生的根基在篆隶、在颜真卿,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但是从取法看,可以说“下了很大的一盘棋”——凡是能够见到的能够加以取法的,几乎都一网打尽。单单就其楷书而言,主要有四个途径:颜楷、《张黑女》、《道因法师碑》、小楷。小楷又是受到几种中楷、大楷的综合影响。

何绍基练习书法最初是在其父亲的指导下临习欧体楷书,27岁在济南随侍父亲四处访碑问帖,偶得《张黑女墓志》宋拓孤本,三年中无日不研读。后长期临写颜书,壮年所做的小楷和榜书都具有浓厚的颜字风格,小楷点画精微,一丝不苟;榜书则气势雄浑,震撼人心。这一时期作品尽显中和之美。年近五十,开始取法欧阳通《道因碑》,吸收了小欧行笔的险峻,整体风格也走向奇崛。即以此临作看,虽然是临摹王羲之《黄庭经》,实质上整个基调是颜字的韵味,但其中的篆隶古意,与范本又非常暗合。

何绍基平生临小楷《黄庭经》有多种临本传世,这是其中之一。此册可谓其精心之作,写得极为遒美,结体有较浓的颜书味,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一丝不苟,从而可见其“书法无一笔不从横平竖直中来”。此时何绍基书风已然成熟,所以不拘绳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说“似”,是指古意盎然,是指章法上极力遵从,就连原帖点去的字也保留下来。全篇基本上保留原版样式;说“不似”,是自出己意,是略见自然差异,如右侧第一行中原帖是“元后、阙前”,但在临帖中是“元前、阙后”,临帖语序有误。何绍基旨在通过这种实临和意临结合的方式,寻找一种“意与古会”的感觉。这是何绍基的高明之处,也是与众不同之处。

钱泳《书学》中曾言:“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虽是一家之言,但也由此可见小楷之于书家,确实非常重要!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四川学政。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书法由帖学入门,从北碑中获取养分及创作灵感,最具特色的行草书多参有篆意,得益于北碑,富于创意的篆书和隶书为碑学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将草、隶、篆、行融为一体,字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在晚清书坛上光彩夺目。

(原标题:何绍基临《黄庭经》)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练书法临帖读帖结合事半功倍 从《石门颂》学习读帖四式

临写风云

揭秘书法大家赵之谦 康有为竟对其颇有微词?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