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练书法临帖读帖结合事半功倍 从《石门颂》学习读帖四式

2018-11-01 11:21 北京晚报 TF019

出于对书法强烈地喜爱,因临池和理论研究的需要,很多作者购置的碑帖有数百种甚至数千种,时时展读,既可以获取美的享受,也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所见愈广,积累愈多,体悟愈丰厚,感觉愈敏锐。收藏碑帖是为了读帖,不但要读,而且要经常读,眼和手之间存在的差距,只有通过勤奋临池来弥补,最好的办法是将临帖和读帖结合起来。

文质彬


1、预习式

读帖应该是一种经常性行为,不一定是在临池练习时才要读。在碑帖知识处于积累期的时候,可能会缺少一定的感悟。因为只有单一的某种碑帖印象,把握起来必定单薄孤立。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以激发灵感。比如说读《石门颂》,再读《好大王碑》,可以体会两者异同,会加深对不同碑帖的理解。预习式读帖的目的是像学习语文或者英语课程一样,提前做准备,有最初的概念印象。临摹时要做到胸有成竹,不能太过于陌生,对一些基本要旨把握领会,重在对读帖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塑造。

2、复习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帖也是一样。相同的帖,在不同时段赏读,感觉会不一样。读《石门颂》之后,再读《石门铭》,然后再回头读《石门颂》,掌握二者异同及相通之处,定能获益匪浅。就像有时读某本书,如果是知名作家的代表作,感觉很美妙,如果有幸和作家见面,再读此书,会另有别样的感觉。傅山青年和晚年对于赵孟頫书法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是明证。所以笔者建议,对于熟悉的碑帖不妨时常回头读一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熟悉的事物容易被忽视,切忌束之高阁。

3、同步式

任何书家的眼界与手上功夫之间却有差距,眼高手低属于常见的大多数情况。眼高手高当然无可厚非,“眼界低”对于学习书法者来说,则是致命伤。好坏不分,良莠不齐,雅俗不辨,手上功夫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林散之生前曾说过,“不好的书法作品最好不要看,看多了眼睛会看坏了。”他的意思是多读良碑名帖,庸常俗书看多了,难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品读优秀的碑帖对于提高自身眼界大有裨益。但有时光读不练,不动手临池实践,有些最基本、最直接的体验是难以获得的。

4、无序式

对于有一定临池经验的人来说,可以打乱固有的顺序,将读帖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练习书法长时间地操练,必须坐着或站着,感觉很累,读帖则相对轻松,可以躺着或趴着,尽情享受其中乐趣。好的碑帖诚如良师益友。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只练习一种或几种帖,兴趣广泛可以练习几十种,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今出版碑帖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不能全面开花,浅尝辄止,反而不利,读帖则可以弥补。有些碑帖,以怪异才气取胜的,像郑板桥“六分半书”,金农“漆书”等,不适合直接临摹,读帖便可以实现吸收其中精华的目的。

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打乱程序,进行无序地读帖。至于“一定程度”如何理解,窃以为,基本上是对于书法史整体大框架有大致了解,对于各个时期审美特色有粗线条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贯通,通过某一种碑帖来理解另一种碑帖。书法史本身是流动的,不断发展累加的,延续的,有相互继承和交叉影响的关系,无序地读帖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之所以强调知识面宽,关键在于融会贯通。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正说明了这一点。读帖时如果知识面渊博一些,心胸广阔一些,眼界开放一些,理解起来更迅捷,会乐在其中。

《唐人月仪帖》

释文:

九月季秋
奉辞言展,遂隔数旬。时候徂秋,能无驰仰?青山带地,叙念无期。

况阻关河,弥增翘轸。不任遐想,望覩思贤。谨付一行,代申面及。

《索靖月仪帖》

释文:

九月

月具书。君白。无射改卦。广莫布气。气度凉和。宜时顺节。路乖人隔。貌若天逾。翘首延思。远莫致之。君子笃好。想齐往分。不胜伫企钦渴之怀。故遣表问。不能畅想情。君白。
君白。昔忝同门。滥禀君子。子以逸群之才。常贯三千之首。登堂入室。研道之奥。虽明响殊品。每亦希颜。至以乖隔。孤陋遐外。旷道高友。益以墙面。先因之积。以书所敬。君白。

九月别称:

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戌月、菊开月、剥月、贯月、霜月、青女月、五阴月、鸿宾月、暮秋、晚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季秋、菊秋、素秋、残秋、暮秋、暮商、季商、杪商、季白、季秋、秋末、霜序、无射、亡射、天睢、授衣、肃霜、终玄、岁晏、霜辰、霜序。

 

(原标题:读帖四式)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书圣”竟无真迹传世?何绍基以颜真卿字韵临王羲之帖

临写风云

揭秘书法大家赵之谦 康有为竟对其颇有微词?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