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英雄平安飞抵北京 出舱第一顿饭:两荤三素羊肉泡馍
2016年11月19日,圆满完成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昨晚乘坐专机从内蒙古平安飞抵北京。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到机场迎接。据介绍,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航天员自主开启舱门
18日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13时59 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值得欣喜的是,此次航天员景海鹏自己打开了返回舱舱门,充分说明了航天员良好的状态。
别看这短短的不到一个小时的回家路程,惊险事儿可不算少。飞船在穿越稠密的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让返回舱外部产生上千度的高温。如果坐在返回舱内部,从两边的舷窗向外看去,会发现窗外一片通红。不过虽然看起来一片火海,可是航天员坐在里面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因为在飞船返回舱外表上,涂着一种灰色的特殊材料,它们可以耐住上千度的高温,通过慢慢燃烧掉自己给飞船降温,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看到的返回舱外表一副黑乎乎烧焦样子的原因。
此外,由于和大气层的高速剧烈摩擦,返回舱表面会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会屏蔽掉所有电子信号,出现黑障现象。这时,返回舱与地面会暂时失去联系,不管是声音、图像,还是遥测信息,全部中断,剩下的只有等待。返回舱在下降到约80公里高度时,就会进入黑障区。这对飞船和航天员的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一直要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高的地方才会结束。
快速变轨助力飞船安全返回
昨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一个小小机房里,轨道控制工程师陈莉丹手指拂过键盘,控制参数随电波飞抵九天——随后,距地面390多公里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在一圈之内连续进行了两次变轨,确保了飞船返回时能顺利踏上安全的预定轨道。
“快速变轨”要求在“快”,核心在“精”。“快”就是在短时间内实现连续变轨,“精”就是要确保变轨控制的精度满足指标要求。陈莉丹介绍说,一次测定轨,计算两套控制参数,在间隔半圈的时间里连续实施两次变轨,这在我国载人航天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往任务每一次轨道控制后,都要间隔两到三圈,获取测定轨数据后,再次进行轨道确定和控制参数计算,这样能够确保消除第一次控制的误差,确保第二次轨道控制的精度。
据了解,这次任务之所以要在一圈之内实施连续两次实轨道控制,主要是为了满足飞船返回制动点高度、返回段速度倾角的约束要求。与神舟十号任务相比,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前轨道高出50多公里,但是返回的弹道却没有变化。如果不通过连续变轨对速度倾角进行控制,那么返回时飞船的过载就会太大,给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带来风险。
据介绍,掌握“快速变轨”技术,不仅在这次任务中能确保飞船能够踏上安全返回轨道,在未来的任务里,也能够节约大量时间成本,为其它重要的飞控工作赢得更多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