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纪录

茅台镇王老汉:我爷爷背着毛主席上船送大军到习水

2016-09-14 16:03 网络 TF008

为了避免受敌夹击,中央军委决定撤出战斗。周浑元不知红军的意图,不敢轻易追击,龟缩在阵地三天没有轻举妄动。红军利用这一间隙,转战茅台镇,三渡赤水。

00_调整大小

青杠坡战役打响后,战况惨烈,中央军委电令林彪率部回援。

三渡赤水河

3月16日,红军不战而占领仁怀县城和茅台渡口。工兵连和干部团在茅台的上游山羊坳、中游珠沙堡、下游银滩渡架设了三座浮桥。16日16时,总司令朱德下达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红军开始大摇大摆地日夜渡河,毫不在意被敌军飞机发现渡河行动。果然,蒋介石根据飞机侦察结果,认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下令中央军和川军各部向古蔺地区追击。

四渡赤水河

三渡赤水仅仅三天后,中央军委再下命令,要求红军各部立即组织四渡赤水。朱德派遣先头部队控制渡口时,为加快浮桥的建设速度,特意要求“每人沿途砍带可架桥竹子一根”。22日清晨,红军从二郎滩、太平渡口一带第四次渡过赤水河。为掩护红军主力东渡赤水,红一军团的一个团还伪装成主力,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西进。

但此时,中央军依然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红军利用伪造的蒋介石密电,使得中央军吴奇伟部改变了行军路线,并派出红九军团佯动,吸引周浑元部的注意。

31日夜,红军利用中央军布防的漏洞,连夜强渡乌江。

3天后,红军主力逼近贵阳。这时,蒋介石本人就身在贵阳,而贵阳城中空虚,只有三个团的驻军和少数警察部队。红军实施疑兵计,接连攻破贵阳附近数个防御阵地。

蒋介石慌了手脚,立刻调来附近的滇军主力,而这正中了毛泽东的妙计。其实红军并未打算攻打贵阳,虚晃一枪后,红军绕过贵阳继续南下。滇军的主力东调,为红军西进云南铺平了道路。

补白

“七渡赤水”之说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赤水河边长大,曾任仁怀市长的作家谭智勇,致力于红军长征研究已经有数十年了。在其著作《四渡赤水》中,他对四渡赤水前红军还曾七次渡过赤水河,在赤水河两岸战斗的过程作了详细阐述。

四渡赤水战役打响前,林彪率领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作为先遣队,率先占领了土城,黔军见红军气势如虹,便欲退守元厚。为了追击黔军,林彪率领部队展开追击,并分兵攻打元厚,两支部队分别渡过赤水河。

但战斗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元厚进攻受阻后,林彪率部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准备攻打赤水县城。

赤水县城历来是川黔边境的军事重镇,为了便于隐藏,林彪派出两个排的兵力,借国民党军向各县征用稻草的时机,伪装成脚夫向赤水县城行军,主力部队紧随其后。

“没想到半路上,小分队碰到了换防的国民党军,对方军官在盘查的时候,听出了红军战士的江西口音。”谭智勇说。

激战了几个小时后,见无法突破敌军防御,红军决定暂时退却,并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据国民党军队电报称,这一战红军死亡三四百人,国民党军伤亡二百余人。

青杠坡战役打响后,战况惨烈,中央军委电令林彪率部回援。“当时林彪带着两个团的战士五渡赤水河,跑步前往土城。”谭智勇说。而九军团则在六渡赤水河后,在河岸固守,使得追击敌军不敢轻举妄动。

1月29日,全军下达一渡赤水的命令后,九军团第七次渡赤水河,在元厚与大部队会合。

“现在所说的四渡赤水是指中央军委指挥下红军的整体战略行动,而此前红军的七渡赤水,是红一军团与红九军团根据作战形势变化采取的战术行动,两者并不矛盾。”谭智勇说。

补白

我爷爷背着毛主席上船

茅台镇一处约有四五层楼高的小山坡上,居住着一位名叫王东方的老汉。他的祖父王应奇,曾是茅台镇渡口的渡船工人,背着毛泽东等几位领军人涉过浅滩,并在渡河后,将大军送到了习水。

0_调整大小

王东方的祖父王应奇,曾是茅台镇渡口的渡船工人,背着毛泽东等几位领军人涉过浅滩,并在渡河后,将大军送到了习水。

71岁的王东方家里,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屋子里一张老沙发,一个折叠桌,墙上挂着毛主席像,以及自家人的合影。地面的水泥坑坑洼洼,墙皮斑驳脱落。他的祖父王应奇,年龄比毛主席大一岁,也就是1892年生人。自家祖祖辈辈在茅台镇经营渡船,至王应奇这一代,他家已是“官方”的摆渡船工,每天的工作便是迎来送往。

茅台镇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游是四川泸州,那里生产的盐巴便通过水路送到茅台乃至贵北,而贵北的木材再被古老的水路物流运到四川。“盐帮”数不清的大小船只在水面上往来,每天茅台镇好不热闹。赤水水流湍急,并没有太小的船只。据说当时百姓过河并不收费,只是对携带一定数量货物的商人收费。当时茅台镇有三个渡口,王应奇所在的叫“中关渡口”。

1935年3月15日,红军来到了茅台镇。渡河需要浮桥,搭浮桥则需要船只,当时的领军者们便找到了王应奇,让他协助调配。在王应奇的奔忙下,大小船只迅速聚集在了河边。接着有人渡河拉绳子、穿起船只,镇上百姓们则送来了各种木料,其中包括一些居民家里的门板。浮桥很快完成。几乎与此同时,鲁班镇的战争开始,附近部分地区遭到了空袭,有大约200个红军因轰炸而牺牲。

好在渡河方式已经确定,红军主力秩序井然,在一天一夜之内迅速渡过了赤水。然而,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几位领军者,并没有从浮桥渡河。考虑到安全问题,他们单独乘坐一条小船。

由于渡口已被占用且目标明显,他们选择在一处简易码头过河。那里只有少量石块和木桩,与其说是码头,不如说是个滩涂。“河水下面的河道不平整,深一脚浅一脚。没走过的人很容易摔倒。”一旦摔倒,很可能会被河水冲走。

于是,王应奇在河水里几次往返,背着毛泽东一行数人上船,走到小船跟前的时候,河水已经达到胸口的高度。

送红军的工作完成后,王应奇收到了一笔报酬:一对银手镯和两枚银圆。这几样东西,被一家人珍藏着,而这段经历也被老人默默藏在心间,直到多年后全国解放,上级来人寻访红军足迹,王应奇才公开了这段历史。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张硕 刘苏雅

 

分享到

武汉53岁大爷不走寻常路 渡江上班11年

杭州男子毛竹渡江 请勿模仿!真功夫练了两年曾落水多次

北京这群老党员一日行千里,奔波在扶贫路上

哇哦!昌平竟藏着一个“小鸟天堂”

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今年整体应用200余个品种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开幕,多图看现场!

大片来了!雨后京城,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

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