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举国之力哪来奥运实力 唱衰“举国体制”可以休矣
2016年8月31日讯,里约奥运会结束了,但舆论对于它的关注还没有停止。近日,《华盛顿邮报》发文分析奖牌榜排名背后的影响因素,结论是“富有国家奖牌多”。在自我吹捧、间接“炫富”的同时,文章也将其他国家的体育与经济状况进行比较,指出奥运成绩与一国GDP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冠军 朱婷扣球
其实,这个道理不用深入分析大家也能理解。在体育已经进入专业化的今天,运动员只依靠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想要在奥运会上取得奖牌乃至金牌是极其困难的。如今的奥运奖牌,更依靠专业的训练团队、高端的训练设备、巨额的资金支持。纵观美、英等体育强国,其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都是用钱“砸”出来的。
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短时间内把竞技体育的水平提上去,无疑更需要国家层面的资源统筹。事实上,在奥运会这样一个全球竞技的顶尖级体育赛事中,要想取得好成绩,没有国家层面的培养和资金支持,没有全社会的供养,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靠着这种“举国体制”,我们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并且金牌和奖牌数量一路上升,逐渐进入体育大国行列。在收获竞技体育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国家荣誉,提振了民族自信,更发掘出不少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可以说,中国回归奥运并一路走来的历程充分证明,这种集合举国之力打造体育强国的战略,是适应时代需求、适合中国国情的。
近些年来,随着国力上升,奥运金牌从奢求变成平常,国内一些质疑“举国体制”的论调也多起来。有人视此为“金牌至上”,批其劳民伤财。有人迷信所谓的外国模式,认为发达国家的运动员都是在自家后院练出来的,与国家培养毫无关系。实际上这更多是毫无根据的想象,甚至是近乎偏激的执念。没有举国之力,就难有奥运实力,这已经被各国发展实践所证明。对此,我们应有自信和定力,要坚信那些能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荣誉和效益的体制,就是应当牢牢坚持的。
集中力量和社会资源办大事,本就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更凸显了这一制度优势的重要性。唱衰“举国体制”的论调可以休矣。(胡静静)
原标题:没有举国之力哪来奥运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