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记者独家揭秘里约奥运开幕式 马拉卡纳体育场的台前幕后
2016年8月6日讯,来里约三天了,今天是阳光最充足,气温最高的一天,仿佛一切都配合奥运会开幕式。在这样一个好日子,本报三名特派记者全部来到马拉卡纳体育场,体验开幕式的盛况。
趁着人少留个影
坐着大巴前往马拉卡纳
抓紧时间打个盹儿
14:15-15:50 前往马拉卡纳
开幕式门票上显示,19点15分是开始时间,那是对普通观众的提示。有工作任务的记者,到场时间可要早的多。14点15分,本报记者就从驻地出发了。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则在开幕前九个小时,就准备好器材出发了,更有记者在凌晨三点就前往现场,实地考察。为给受众带来高效优质的新闻作品,记者们蛮拼的。
我们从驻地步行前往主新闻中心大约要半个小时。路上只见一辆辆大巴列队空驶而过,这些车辆是前往奥运员村接参加开幕式的运动员的。同路遇到一位志愿者,边走边聊,他叫马里奥,来自邻国阿根廷,来里约担任三天奥运会志愿者,昨天刚赶到,明天就要结束工作离开。他的工作就是为了负责媒体停车场的调度运输。马里奥介绍今晚要工作到23点,这还是保守估计,只要还有媒体班车运行,他就不能下班。
今天,媒体班车绝大部分都是开往开幕式会场马拉卡纳体育场的。停车场专门辟出一条通道,专为前往开幕式的记者候车。各种标志牌写上“马拉卡纳”的字样指引前进方向,志愿者们不停喊着“马拉卡纳”,一时间仿佛被“马拉卡纳”包围了,想坐错车恐怕都很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上车排起了长队,一辆辆空车驶来,一辆辆迅速坐满人出发,就是如此高效也赶不上等车人数增长的速度。为了安全,志愿者采取了限流措施,等待的记者是那么迫不及待,当铁栏撤离,记者们发出欢呼,他们可以前往马拉卡纳了。所有的人都是那么的兴奋,要去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热情的志愿者鼓励大家面带微笑,去享受这美妙的时刻。在欢快的气氛下,记者们登上了前往马拉卡纳的大巴。
15:50-17:15 抵达等待开幕
里约交通非常拥堵,汽车排起长龙的场面比比皆是。好在有奥运会专用车道,奥运车辆可以畅通无阻。就算如此,从媒体中心开往马拉卡纳球场也用了整整一个小时,这段距离着实不近。客观情况造成了许多运动员不能参加开幕式,比如中国女排在开幕式结束十几个小时之后就要迎来第一场比赛,为了能够充分休息,做好比赛准备,主教练郎平在前一天就透露球队将不参加开幕式。因为女排赛程的原因,中国女排已缺席过几届奥运会开幕式了。
几乎横穿了半个里约市区,尤其是里约人并未掩饰的城市特色之一贫民窟,车队在狭窄、甚至破烂的街道上走了好一会,终于来到马拉卡纳体育场,周边的居民楼上有热情的巴西人手举国旗与前来参加开幕式的观众互动,大大的奥运五环标志矗立在体育场的入口处。此时此刻,真正感觉到奥运会来了。
16点30分,马拉卡纳开门迎客,记者们再一次排队安检,鱼贯步入体育场。虽然繁琐、耗时,大家都很配合,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亲临开幕式现场,能够拿到宝贵的媒体门票非常不易。
通往记者看台的通道与开幕式演员的后台有一部分交汇处,演员们都已装扮停当,看不出丝毫的紧张。从演员群中穿过,登到体育场的顶层,记者们来到媒体看台,找到位置已是17点15分。15分钟之前,中国代表团从奥运村出发了。
马拉卡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场之一,这个两次举办过世界杯决赛的圣地,今天又将贴上一个伟大的标签——奥运会开幕式主办场地。
17:15-20:00 暖场后还显冷
天色渐渐暗下,灯光慢慢亮起。巴西人真是沉得住气,距离暖场表演开始不到一个小时了,看台上的观众还是稀稀拉拉,上座率大约三成。现场不断播放音乐,只有放到当地人喜爱的歌曲时,才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大屏幕上间断播放往届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希望以此让大家进入奥运会的频率,可观众似乎不大买账,还是不温不火。
马拉卡纳的草坪被黑白两色地毯覆盖,体育场一侧搭建了黑色的演出舞台,场内除了旗杆,一个小舞台外,没有别的设置,火炬台也不见踪影,不知卖的什么关子。贝利因身体原因不出席开幕式,最终的火炬手肯定不是“球王了”,谁来点火,怎么点火,悬念要留到最后一刻再揭晓。
19时15分,票面上标注的暖场表演开始时间到了,可只是音乐声音变大些,并没有什么演出。
直到19时30分,终于有演员走上舞台,通过唱歌,带领观众鼓掌,打开手机灯光舞动,来鼓励大家热闹起来,经过二十分钟,观众还是没有太过兴奋,现场已经有些冷。
开幕式正式开始前,大屏幕播放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讲话,此后观众自发玩起了人浪,大家高喊“巴西,巴西”,气氛稍稍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