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运动心理学会副主席谈孙杨夺冠:得益于主动的冲刺策略
2016年8月14日讯,从比赛节奏策略本身的心理锚定点来分析孙杨的400米自由泳比赛,孙杨心理锚定点相对保守,而我预测了孙杨的200米自由泳相当可以期待,后来夺金也印证了我的判断。
孙杨/东方IC供图
我讲一点关于心理锚定点的理论基础。现在体育运动科学界有一个有争议,但是有实践意义的关于运动疲劳的观点,叫“疲劳复杂综合理论”,我们在这里不解释这个理论。
这个理论中提出,人会有一个“远程预期系统”,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设定一个心理锚定点,然后在运动过程中大脑不断地接受生理心理反应的信号,对运动的节奏做出调整,而这个调整过程是为了防止身体平衡系统提早崩溃。高水平运动员都会设定自己一个最佳的节奏策略,从而让自己的表现最大化而又不至于身体系统超过极限而崩溃。
这个理论中相对隐蔽功能在起作用,一是人的内部时钟,二是生理心理信号的综合反应机制,更多的是由中枢决定,三是大脑决策指令与身体反馈信号之间的不连续的、震荡式信息沟通,这三点都可以被调整,或者被“欺骗”或者阻塞。运动员设置的节奏策略或战术,都是从这三个地方入手。
在这里,我结合比赛数据,谈一谈孙杨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节奏策略、战术执行和心理锚定点的关系。男子200米自由泳金牌是孙杨第一次在大赛上得到的该项金牌,前几次都是银牌。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杨保持和执行既定节奏战术的能力,入水后的第一段50米,比之前几次比赛稍慢一点,可以忽略不计。这时第一泳道南非选手洛夫洛斯抢带节奏,冲得很凶,他的策略肯定是搏,他的前50米领先了其他运动员将近1秒多,他最后靠这个搏杀战术得到一枚银牌。孙杨50米到100米还是排第六,速度与之前几次也相同。
一个关键点是孙杨的既定策略,就是他把冲刺提前到了100米处,或者说均匀分布了后100米两个50米的冲刺,这就是一个主动的进取策略。孙杨在125米处追到了第三,因为是主动均匀加速,从而让他在最后50米冲刺达到这四次重大比赛的最好成绩26.71秒。最大的数据差别就是后面两段50米的时间分布几乎均匀(26.76秒、26.71秒)。100米到150米孙杨做到26.65秒是在伦敦奥运会,但是最后冲刺50米的时间被拖累到了27.03秒,可能的原因有当时200米的能力不够,以至于太早搏杀,心里并没有把握。
这次比赛,孙杨得益于主动的冲刺策略,最后的速度耐力保持非常顺畅,尽管最后25米对手疯狂追击。但是,孙杨起速以后并没有明显的降速,这就让对手无法追赶。当然孙杨在赛后也说了,两天要从400米大战中恢复过来不太可能,比赛的最后还是要靠意志力顶下来,这就是在心理锚定点设置进取之后,需要心理承受力去说服自己的疲劳控制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