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名录公布 四大发明之外还有啥?

2016-08-02 13:42 网络 admin

2016年8月2日讯,说起中国古人的“先进科技”,很多人首先一定会想到“四大发明”。的确,“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一种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科技成就的全貌。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有哪些科技发明创造?日前,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录,88项成果位列其中,帮助你了解古人的创意有多“炫酷”。

13_调整大小

水运仪象台复原图

新星超新星观测记录 印证现代恒星演化理论

除了一些容易准确地分类定名的科技发明,88项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中还有一些需要作适当的概括。例如,“天象记录”就概括地反映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成就。据悉,中国古代擅长天文测算,积累了大量系统的观测记录,其中的新星和超新星观测记录还为现代科学家研究超新星、射电源、脉冲星、中子星等高能天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中,最有价值的是涉及日月食、彗星、太阳黑子、新星等资料。史书中彗星、流星、新星等记录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可使现代人根据这些记录精确地确定其位置、亮度和运动变化过程,很多记录对现代天文学研究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其中日食记录最突出的应用是研究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利用现代推算的某次日食同历史上这次日食的实际观测数据比较,可得出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情况。而历史上留存的可靠日食记录主要来自中国。中国历史有1000多次的彗星记录,最早见于《春秋》且已经把彗星当做天体了。相比之下,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直到16世纪一直把彗星看做大气中的燃烧现象。

自商代到17世纪末,中国史料上记载了90多颗新星、超新星事件,是世界上非常珍贵的天象记录。20世纪50年代,中国天文史家席泽宗整理发表《古新星新表》,详尽考查了这些记录,为现代恒星演化理论做了非常重要的印证,是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应用最精彩的篇章。

11_调整大小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

北宋时建造水运仪象台 计时兼具天文观测功能

有些发明创造未曾持续地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如水运仪象台等。水运仪象台集成了计时、天象演示以及天文观测的功能,创制者发明了巧妙的“擒纵机构”,并以成套的绘图表达机械构造,展现出中国人设计复杂机械系统的高超水平。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建造的大型天文仪器系统,是集浑仪、浑象和计时装置为一体的天文台。它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将水轮、齿轮系、控制机器、计时器、浑象和浑仪等集成为一个机械系统,反映了设计复杂机械的高水平;其次是发明了由杆系和秤漏等构成的控制机械——天衡,其功能相当于近代机械钟表的擒纵机构。

从漏壶均匀流出的水注入水轮的水斗,驱使水轮转动。在杆系与秤漏等构成的机构的控制下,水轮做均匀的间歇转动。通过齿轮系甚至还有链传动,水轮同时驱动计时装置、演示天象的浑象、观测星空的浑仪。计时装置以木偶摇铃、敲钟、示牌、击钲、击鼓等方式报时、报刻、报更等。浑仪主要由三重环构成,其内层的“四游仪”带有一个望筒。水轮驱动“四游仪”随天运转,可以使望筒跟随星空目标转动。这个设计是后世转仪钟的雏形。

12_调整大小

 

北燕·冯素弗墓出土双镫

东汉时期即已出现马镫 看似微小军事意义重大

相比之下,有些发明创造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例如,马镫虽构造简单,却显著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

马镫是骑马时的踏脚和支撑装置,通常近似于半椭圆环状,上方由皮革、铁等具备较高强度的材料制成镫环,下边缘可以木或藤条为芯,外面包裹上铁片或皮革,做成较宽的踏板,一般成对垂于马鞍之下。上马时,骑者可以脚踏一侧马镫跨上马背。骑行时,双脚穿过马镫,起到帮助稳定身体的作用。疾驰时,骑者以马镫为主要支撑点,站在马镫上,上身前倾,人马结合更紧密,使得骑手的双手更加自由,并能在马背上进行左右方向的动作。

据考证,中国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挂于马左侧、辅助上马的单镫。南京象山王廙墓中一件陶马俑所配双镫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双镫实物资料,出现年代应不晚于4世纪初。

发明之后,马镫很快传播到东北亚的高句丽地区,并通过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传播。6世纪末至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马镫,并于7世纪将这一技术传给阿拉伯人。在7世纪早期,阿瓦尔人把马镫带向东欧和拜占庭,并逐渐向北欧和西欧等地传播。
马镫在军事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使骑士在战斗中能更大地发挥武器效能,因而进一步促进了重骑兵的发展。因此,这是一件看似微小但历史作用巨大的发明。

四大农作物栽培贡献 不逊于“四大发明”

纵观古代历史,一些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不过,可能更多较复杂的科技知识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比如,中国人通过多种途径向世界贡献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小麦、棉花、玉米、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作物。

事实上,中华民族的科技创造力至今尚未得到大众的充分了解。我们的祖先最先栽培了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最重要的豆类作物——大豆,最重要的果树作物之一——柑橘,三大饮料作物之一——茶。这些作物栽培技术的传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

比如水稻栽培就使稻成了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世界上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据介绍,中国、印度和东南亚都可能是水稻最早的驯化中心,但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的观点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支持,中国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出土地点已达167处,时间在万年以上的就有四处,其中江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12000年的稻作遗存,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还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标本物标本。这些都为中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的说法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链接:

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共88项)

科学发现与创造

1、干支 2、阴阳合历 3、圭表 4、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法 5、小孔成像 6、杂种优势利用 7、盈不足术 8、二十四节气 9、经脉学说 10、四诊法 11、马王堆地图 12、勾股容圆 13、线性方程组及解法 14、本草学 15、天象记录 16、方剂学 17、制图六体 18、律管管口校正 19、敦煌星图 20、潮汐表 21、中国珠算 22、增乘开方法 23、垛积术 24、天元术 25、一次同余方程组解法 26、法医学体系 27、四元术 28、十二等程律 29、《本草纲目》分类体系 30、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

技术发明

31、水稻栽培 32、猪的驯化 33、含酒精饮料的酿造 34、髹漆 35、粟的栽培 36、琢玉 37、养蚕 38、缫丝 39、大豆栽培 40、块范法 41、竹子栽培 42、茶树栽培 43、柑橘栽培 44、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 45、分行栽培(垄作法) 46、青铜弩机 47、叠铸法 48、多熟种植 49、针灸 50、造纸术 51、胸带式系驾法 52、温室栽培 53、提花机 54、指南车 55、水碓 56、新莽铜卡尺 57、扇车 58、地动仪 59、翻车(龙骨车) 60、水排 61、瓷器 62、马镫 63、雕版印刷术 64、转轴舵 65、水密舱壁 66、火药 67、罗盘(指南针) 68、顿钻(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69、活字印刷术 70、水运仪象台 71、双作用活塞式风箱 72、大风车 73、火箭 74、火铳(管形火器) 75、人痘接种术

工程成就

76、曾侯乙编钟 77、都江堰 78、长城 79、灵渠 80、秦陵铜车马 81、安济桥(敞肩式石拱桥) 82、大运河 83、布达拉宫 84、苏州园林 85、沧州铁狮 86、应县木塔 87、紫禁城 88、郑和航海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孙乐琪

分享到

外国留学生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真想带回祖国

大凉山“慢火车”成彝族老乡“致富车”,她见证了这24年的变化

“尾款人”、“秋天的奶茶”......2020汉语盘点,等你来“盘”!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