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大凉山“慢火车”成彝族老乡“致富车”,她见证了这24年的变化

2020-11-20 16:54 北京日报 u020

“无论时代的进程多么快,高铁的发展有多快,我们这一趟‘慢火车’,依然是彝族乡亲的幸福线,我会一直坚守。”阿西阿呷说。

资料图 新华社发 胡仲平 摄

阿西阿呷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慢火车”列车长,值乘的“慢火车”途经大凉山彝族聚居地,交通条件极为不便。她从事乘务工作24年来,以“一辈子一趟车”的真情,始终守护着这趟彝族同胞的致富车、便民车、希望车、连心车,用心用情服务彝族百姓出行,与沿线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被称为“大凉山美丽的索玛花”。

1971年,阿西阿呷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成昆铁路白石岩站。阿西阿呷就是坐着这趟“慢火车”长大的,对5633/5634次“慢火车”充满感情。1996年,21岁的阿西阿呷开始了铁路客运生涯。

5633/5634次列车在凉山州普雄镇与攀枝花市之间运行,全程353公里,需要运行10个小时,沿线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当地老乡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20多年来票价不变,最低2元。彝族老乡亲切地称这趟火车是“赶集车”“致富车”“求学车”。巡视车厢时,阿西阿呷经常听到彝族老乡说铁路“瓦吉瓦”、列车员“卡莎莎”。“瓦吉瓦”是“好得很”“太好了”的意思,“卡莎莎”是“谢谢”的意思。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他们对“慢火车”发自内心的喜爱。

为了方便联系,阿西阿呷的手机号18年没有变过,里面存着很多彝族乡亲的号码。“接到老乡的求助电话,我尽全力为他们解决难题。”

一次,阿西阿呷巡视车厢的时候,看见一位70多岁的彝族老阿妈坐在地上,因为身后装的土豆太重无法起身。她赶紧走过去,帮着把背篼抬起来。没想到的是,阿西阿呷再次上班的时候,在车站又看到了这位老阿妈,老阿妈从胸前的内兜里掏出两个煮熟的鸡蛋,老阿妈说:“打听到你今天上班,早上五点多就起来了,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就是为了给你送两个鸡蛋。”捧着这两个带着体温的鸡蛋,阿西阿呷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她说:“这两个鸡蛋比我得到的任何奖章都珍贵,它是彝族乡亲对‘慢火车’真挚的情感,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慢火车’承载着彝族乡亲的希望和未来。”

阿西阿呷说,这些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彝族老乡上车随身带的是土豆、玉米粑粑和元根萝卜汤,买包方便面都是很奢侈的。现在出去打工和做生意的乡亲越来越多,老乡们不仅不愁吃不愁喝,他们的穿着也越来越时尚。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很多彝族老乡穿着民族盛装在车厢里面对歌、拍视频、刷抖音,展示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阿西阿呷眼里,最大的改观还是对教育的认识。以前很多彝族乡亲都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现在每家每户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让他们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她说:“我不仅是一名列车长,更是彝族人,我要一直坚守在这个‘慢火车’上,和我的乡亲们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原标题:大凉山“慢火车”成彝族老乡“致富车”)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李如意

流程编辑:u019

分享到

“尾款人”、“秋天的奶茶”......2020汉语盘点,等你来“盘”!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