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何建明长篇纪实文学《爆炸现场》出版

2016-03-25 14:37 网络 admin

2016年3月25日讯,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的最新长篇纪实文学《爆炸现场》出版,社长管士光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向来自天津的消防英雄赠送了《爆炸现场》,并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

24_调整大小

作家再发布现场与消防英雄周倜合影

天津“8·12”大爆炸是共和国史上最严重的爆炸事故,目前为止,何建明是从搜救人员所拍摄的录相中看到这些情形的唯一一位作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通过采访一个个幸存的消防队员们的作家。《爆炸现场》一书图文并茂,配有100多张照片,有许多独家而震撼的现场照片。

从爆炸发生起,何建明就密切地关注着这一事件,中秋节国庆节前后他更是采访了数百位当事人,包括亲临爆炸现场的救援消防员,牺牲的消防队员家属,目睹爆炸的天津市民,指挥救援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员,提供专业知识的相关化学学者和专家等,阅览过数篇关于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获悉了当时去爆炸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也难以获得的资料。 “这本书的内幕太多了,70%左右是在其他媒体上没有看到的。”何建明说。

“我曾经当了25年新闻记者,又当了将近20年的作家,采访经验多一点。对于一个伤者,一个特别有内心有痛苦的人,怎么让他跟你交流,首先是要信任。”何建明在谈到如何在大多数人不愿意回忆这段经历时采访到真实情况,“我的信任是建立在我和他们是战友,我曾经当过兵,我也是武警出身,我们的感情没有界限。”何建明也想办法参与这些官兵的心理疏导:“我让他们放松,让他们感受到生活还长着呢,要懂得面对痛苦,我不会像有的人一样去挖他们的痛苦,撕他们的伤疤。”

作为多年从事纪实文学的写作者,何建明一直强调纪实的魅力,他看来,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非虚构作品巨大力量的证明,“现场”会比虚构更有震撼力,更有说服力。

何建明同时也自信中国的报告文学有资格向诺贝尔奖冲击。“我觉得我不会比她差多少,不谦虚的讲,我身后有无数比我还强的中国纪实文学作家,并不比她差,我们差就差在西方世界对中国纪实作家的了解不够。”何建明认为,中国纪实文学得不到西方的承认一方面因为西方社会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翻译工作还做得不够,没有把好的作品推介出去。

何建明说,《爆炸现场》本可以写二三十万字,但他就此收笔,因为惧怕在这场共和国史上最严重的爆炸事故的惨烈现场无法抽出自己的一颗已被深深刺伤的心。写纪实文学的作家往往会因代入太深而导致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也受到影响,如写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很多人将她的自杀归结于写作时受到的心理影响导致之后的抑郁。何建明这样形同自己写作时的感受:“它一刻也不停地像幽灵似的每天在眼前晃荡着,令我痛苦不堪,甚至常常感到窒息。”

写作时何建明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情感冲击,书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搜救队在爆炸之后的爆炸核心地,就是那个大坑的附近,发现有一批消防队员牺牲在那里,是成片成片地倒在那里。他们的尸骨大多变成了一具具钙化了白骨架。很奇怪的是那一具具白骨架都基本上是一个姿势:双臂都高高地举着,而右臂则比左臂举得更高一些。“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专家告诉我:当爆炸的那一瞬,消防队员在牺牲前都是下意识地施图举手挡掩,但爆炸的气浪和燃烧的烈焰来得太猛、太速,所以就在他们刚刚下意识地做出一个抬臂挡掩时,烈焰就将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化成了烟烬……”何建明说。

对于纪实文学作家来说,许多过于残酷和惨烈的现实是最有价值的素材,不管是出于责任心还是职业本能,都是怎么绕也绕不过去的内容。作者不仅要保持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还要慎重考虑如何选择写作材料,对于灾难现场的描写,并不是越真实越好,更不是越血腥越好,如何既能展示事件的严重程度,而又不至于给读者造成过大的心理冲击,是作家要处理的一项艰难的工作。何建明也承认在自己所写的大爆炸现场有一些特别悲惨的情景没有进入作品之中,“并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我不想过度渲染这场爆炸带给消防队员们的那种灭绝生命式的灾难”。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陈梦溪

分享到

意外滞留上海,记录“上海表情”,何建明再出新书重现珍贵抗疫瞬间

大凉山“慢火车”成彝族老乡“致富车”,她见证了这24年的变化

“尾款人”、“秋天的奶茶”......2020汉语盘点,等你来“盘”!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