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娱乐艺评

立陶宛OKT剧团《哈姆雷特》牛在哪里?

2016-02-24 12:00 网络 admin

2016年2月24日讯,今年,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各国都以各种各样的戏剧作品和戏剧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也会有众多精彩的国际一流的莎士比亚剧作到中国上演。其中特别值得推荐的便是立陶宛OKT剧团的《哈姆雷特》,于3月3日至6日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上演,然后再到上海、广州巡演。

56_调整大小

《哈姆雷特》早已被全世界各种艺术形式以各种方式演绎过无数遍,而立陶宛OKT剧团的这一版《哈姆雷特》,功力深厚的鬼才导演和实力强大的优秀演员们,却以别具特色的解读和诠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强烈感受,甚至被称之为“在中国上演过的最牛的《哈姆雷特》版本”。和很多中规中矩的传统莎剧演绎方式不同,导演奥斯卡·科尔苏诺夫虽然完全遵循原著的结构、剧情和台词,但舞台手法和表达方式却极有新意和深意,可以说戏迷们即便已经对哈姆雷特的故事和台词烂熟于心,仍然无法预料舞台上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从观众入场的一刻,便能感到戏剧舞台对视觉和心灵的冲击——演出还没开始,所有演员已经出现在舞台上,并排坐在台上一排梳妆台面前;演员们背对观众,面向镜子;台下的观众,可以同时从镜子里看到演员的脸和自己的脸。这既像是日常生活又具有哲学深意的场景,一上来便意味着这部戏的与众不同。当场灯暗下,演员们开始对着镜子不停地发问“你是谁”,从窃窃私语到愤怒咆哮,声音越来越大,不知是在问自己,还是镜子当中的观众,这最简单又最终极的问题,一上来就将所有人都镇住了。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这些带着轮子的梳妆台,如同魔法师的道具,又如同迷宫的围墙,在舞台上不断组合变换成不同的场景,演绎着人性灵魂的魔术。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观看的已经不仅仅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不只是OKT的《哈姆雷特》,而是能够受到极大启发,从而激发出自身对《哈姆雷特》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这一版《哈姆雷特》的导演奥斯卡·科尔苏诺夫,正是立陶宛OKT剧团的创始人,OKT剧团也是以他的名字缩写命名的。颜值颇高的他,在立陶宛音乐戏剧学院上学时导演的作品便已名声大噪。毕业之后,他进入地位相当于北京人艺的立陶宛国立话剧院做导演。但由于个人强烈的独立艺术追求和戏剧风格,因此他在1998年离开了国立话剧院,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OKT剧团,这在整个国际戏剧界都是极为罕见的。而当时他年仅29岁。

奥斯卡·科尔苏诺夫认为戏剧应该是独立的,不管是在生存层面还是创作层面。因此他宣布自己的剧团不会和当时所谓的现实戏剧发生任何联系。他切断了一切苟且的退路,真正地直面观众和市场。这个决定最开始时给他们带来不少麻烦:新剧院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办公室、没有可供创作的排练室、甚至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因为奥斯卡希望戏剧回归到最简单的环境中,没有依靠也就没有束缚,在真正挑剔的观众面前,摸爬滚打,直到站着把钱挣到。如今,奥斯卡·科尔苏诺夫和OKT剧团已经具有相当多的自己的观众,积累了15部左右常演剧目。

奥斯卡创作《哈姆雷特》时,OKT剧院已经成立了10年,这部作品标志着他的一个新的实践方向及探索戏剧可能性的开始,也标志着他的创作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说:“《哈姆雷特》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议题性的一出剧目。起初,哈姆雷特的问题对我们来说看似荒诞,但实际上,未来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而不是在政治口号和商业广告里。我们需要撕破将我们的生活隐藏起来的那层面纱,我们需要撕毁我们或许是安全的这种生活。因为安全是可以变得非常危险的。”

以自己独立的思考,重新发现新的东西,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今天重新上演的意义,也是立陶宛OKT剧团《哈姆雷特》带给我们最为可贵的礼物。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王润

分享到

从绘本里学传统文化 《熊亮·中国绘本》年末上市

儿童歌剧《阿凡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音乐里听传说

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没有体验不足以谈远方

《红色护卫》打造最青春长征路

叶广芩“老舍之后京味文学领军人物” 看她笔下古都文化

古罗马遗迹 打捞记忆中那座“迷失的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