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授牌!海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好消息!
10月14日,在云南省昆明市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海淀区被生态环境部授牌,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于城六区率先获此殊荣。
▲生态文明论坛现场
▲副区长林航(左一)参加授牌仪式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海淀区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抢抓“两区”建设机遇,深化落实“两新两高”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出了一条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之路。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如今的海淀正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近年来,海淀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高标准推进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海淀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位居全市前列,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高颜值海淀筑牢了绿色基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聚焦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三大重点领域,狠抓精细化管理减排,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注重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大气环境治理,依托“城市大脑”建设不断强化大数据智能化管理,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移动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逐步提升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水平。2020年底,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55%,空气质量连续6年保持城区最优。今年1-9月海淀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保持城六区最优。
▲运用“城市大脑”加强大气污染精细化
▲执法人员在检查废气排放口
▲执法人员检测重型柴油车尾气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保好水”和“治差水”并重,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突出“三水”统筹,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市级考核的5个断面均达到考核要求,其中南沙河玉河橡胶坝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了功能区水质标准,实现了从2015年劣Ⅴ3类到2020年Ⅳ类的跨越式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城六区最优。实施“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初步构建水网大循环,强化生态水源补给,园外园地区地下水较2016年回升超7米。
▲河道整治后的北长河
▲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地下水采样工作
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预防、分类管理、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等工作,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一般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
▲工作人员在开展原址用地污染筛查工作
▲执法人员对医院医疗废物处置进行检查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32个村庄全部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考核验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改善,在城区范围率先突破60。
▲常乐村
▲七王坟村
▲上庄镇垃圾分类宣传
☆ 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展 ☆
作为首都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海淀拥有优越的自然禀赋,具有比较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内有距北京城区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享有“京城绿肺”美誉的凤凰岭自然风景公园。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北京唯一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园内生物资源丰富,一年四季雁鸭成群、草木葱荣,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区水域面积辽阔,主要有南沙河、清河等河流24条,昆明湖、圆明园湖等湖泊10个。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
▲香山公园
▲玉渊潭公园
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绿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身边的绿色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近年来,海淀区在严格“两线三区”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率先出台“留白增绿”建设指导意见,因地制宜规划绿地建设,推进平原造林、园林绿化养护、小微绿地建设等,实现“治一片环境、增一抹绿色”,打造百姓身边的绿色生态空间,不断刷新城市生态颜值。截至2020年底,海淀区共有精品公园25个,居全市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3%,森林覆盖率35.78%,居城六区首位。海淀人远有可游、近有可赏,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颐和园
▲昆明湖
▲北坞公园
☆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
科技和创新是海淀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海淀区充分发挥区位特点和生态优势,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在刷新生态环境颜值的同时,着眼高质量发展,打造减量发展的实践样板。“十三五”时期,海淀区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零准入”,“散乱污”企业保持动态清零,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海淀区经济年均增速7%左右,经济总量和增长贡献均位居全市首位,连续五年保持“双第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能耗累计降幅分别在15%和18%以上,第三产业规模占全区经济总量比重达到92%。
▲中关村壹号
▲金隅智造工场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减排降碳,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全区实现无煤化,农村取暖季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清河再生水厂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营,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街镇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设施村庄覆盖率均达到100%。在全市率先建立“绿色建筑预评审制度”,创新形成以“绿色居住区、绿色生态示范区、绿色村庄”为抓手的“三位一体”绿色建筑推广模式。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完成163公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治理,开通上地-回龙观全市首条自行车专用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区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支持生态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上地至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车道
▲清河再生水厂分布式光伏项目
▲稻香湖再生水厂
擘画新蓝图
奋进开新局
海淀区将以成功创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新起点
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海淀”
发展战略目标
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
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记者:谢春阳
制图:闫春蕊
编辑:王楠
来源:北京海淀官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