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不灵了,“我们不得不自己拯救自己”!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9月10日发表题为《“9·11”事件帮助超级英雄电影征服世界,然后再也没有走出来》的文章,作者为阿莉萨·罗森伯格。全文摘编如下:
“9·11”事件已经过去了20年,而我们美国人仍在寻找能拯救我们的人。
超级英雄漫画和电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后,超级英雄们迎来了他们的高光时刻,他们可以满足美国人寻求慰藉和报复的强烈心理需求。在全球娱乐业中,超级英雄系列的崛起是电影制作和营销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也是“9·11”事件留下的影响之一。
但自2001年以来,尽管世界以及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已发生了变化,超级英雄们仍在用同样的武器阻挡同样的危险。在银幕上和观众中,我们似乎从未真正走出2001年9月的那个早上。
最开始,“9·11”袭击对流行文化构成了后期工作方面的挑战。2002年《蜘蛛侠》电影的预告片——影片中的少年超级英雄在双子塔之间制造了一张巨大的蛛网,抓住一架要逃跑的直升机——被撤出影院,最终以双子塔为背景的电影场景不得不被完全剪去。美剧《欲望都市》剪掉了片头以世贸中心为场景的片段。
9月10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93号航班国家纪念园,人们的影子映在遇难者纪念墙上。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但“9·11”事件挥之不去的创伤最终成为超级英雄电影的一大福音。
原因很简单。不像那些靠着自我牺牲的勇气试图夺回联合航空93号航班控制权的乘客,超级英雄可以担起这样的责任,并且不必让自己陷入危险。普通人可能会被人们从双子塔上跌落的可怕画面所困扰,但超级英雄不会,他们会出现在那里,力挽狂澜抓住正在下落的人。死者永远不会回到我们身边;他们的遗体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得到辨认,但超级英雄打个响指就能让银河系一半的人口“死而复生”。
对于“9·11”事件及其带来的影响,一开始电影中超级英雄的回应较为直接,规模相对较小。
在山姆·雷米执导的影片《蜘蛛侠2》中,“蜘蛛侠”彼得·帕克挡下全速行驶的地铁,拯救了所有乘客。在他救下乘客后,纽约人将这名力竭而昏倒的超级英雄抬到了安全的地方。他们照顾年轻的蜘蛛侠的场面让人想起香农·斯特普尔顿的标志性照片:“9·11”急救人员抬着米卡尔·贾奇神父走出世贸中心废墟。虚构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都捕捉到了纽约人的韧性和团结一致。
在2008年的电影处女作中,“钢铁侠”支持自由干涉主义者对美国入侵阿富汗的赞同观点。他来到那里是为了保护村民免受恐怖分子的袭击——并给了阿富汗人亲自讨回公道的机会。
没有人质疑这些超级英雄电影所描绘的恐怖场景是否依旧真实存在。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把商用飞机变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那一幕使看似平凡的事情变得更具威胁性,至今仍回荡在人们脑海中。
不过当下,面对其他让美国人感到焦虑的威胁,超级英雄们有些无能为力。你不可能“一拳打死”一种引发大流行病的病毒或鸦片类药物泛滥。在当下,与变身绿巨人相比,布鲁斯·班纳(即绿巨人在变身前作为普通人的名字)作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可能更有用。美军无法靠出兵入侵来阻止国内的叛乱运动。我们需要的是最早出现在侦探漫画中的蝙蝠侠,而不是一个人的军队。
但超级英雄的故事或许还会继续,因为曾经的噩梦现在成了人们逃避现实的一种形式。假如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阻止几个坏蛋作恶,假如我们能关闭邪恶进入世界的门户,假如超级英雄真的能拯救我们——那该有多好。
但现实是:我们不得不自己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