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燕山最可爱的人?
在北京的西南一隅,有一座依托石油化工而兴起的美丽小城——燕山。这里依山傍水以36平方公里的沃土养育地区10万居民,以石化产业支撑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石油供应,更是在50年建设中从乱石滚滚的山沟沟发展为国家级新材料和养老产业示范区,而一切的开始都源于一群始终热忱的建设者们。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为了解决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石油的供应问题,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决定在北京西南郊建设一座大型炼油厂。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1万多名建设者迎着早春的寒风,来到燕山建设这座大型炼油厂,这就是东方红炼油厂,而这群朝气蓬勃的建设者们也开始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工友。建设初期,工友们发扬苦干实干的挥汗拓荒精神,以刀劈斧凿的方式开荒架桥搭塔建厂,以人拉肩扛的坚持让厂房高炉相继拔地而起,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了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炼油装置。之后,一批综合利用炼油厂中副产品的化工厂相继批准建设。1970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至1990年,燕山石化连续6年实现利税都在18亿元以上。也是从来到燕山的那刻起,燕山地区的工友们早已将自身命运与首都北京的发展,与共和国的现代化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工人们在陡直的峭壁上开凿石方
燕山凤凰亭装油站台进行当时国内最大规模108吨炸药大爆破
经过50余年的发展,燕山石化早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和高品质成品油生产基地,更是在疫情期间以12天建起一条熔喷无纺布生产线的速度,快速实现技术突破,助力增产医用口罩超90亿只,有力支援了全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燕山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当初年轻的工友们也已年逾花甲,他们不仅将青春献给了石化建设,更在脱下工作服后,以守望相助的满腔热血,继续滋养脚下的沃土。他们在地区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志愿团体,换上了红马甲,也同时有了一个共同的新名字——燕山老工友平安志愿者,这就是地区居民口中最亲切的“老工友”。
脱下工服换上“红马甲”
是工友,更是邻里。为了发挥退休职工余热服务社会,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中来,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2019年5月,燕山地区政府部门组织成立了一支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共治”为原则,以掌控违法犯罪类线索参与社会面防控,巩固“平安燕山”建设为目标的燕山老工友平安志愿者队伍,并陆续开展各类平安建设活动,现已发展成为地区平安建设的重要力量,注册人数达3039人。
“我们四里社区一共有45栋楼,有153个门洞,有4000多人的居民”,说话的是家住燕山迎风四里社区的老工友王春。疫情期间,王春每天固定6点到11点在执勤点测温查车,严寒酷暑雷打不动,还主动留存一些腿脚不便老人的联系方式,力所能及地进行日常帮助。大家都道王春是发挥余热,熟不知每天站岗后王春都要步行至4公里外的红塔小区照顾并整夜陪护80多岁不能自理的母亲,“早晨最早的时候三点半,五点起来给(母亲)打理完了,然后五点开始做饭,做完饭吃完饭我打理好了,然后我再回来(执勤)”。
执勤站岗中的王春
王春照顾卧床的母亲
每天的连轴转即使是铁打的身子也会吃不消,可王春却不以为然,“我做这点工作要比起来前线一线的医护人员,比人家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太远了,我做这点小小的工作不算什么,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参战的退伍老兵。退岗不退伍,如果祖国需要,有召必回。”
像王春一样的老工友每个社区都有很多,他们平均年龄在65岁,不仅从寒冬腊月到盛夏酷暑始终坚守在社区参与巡逻值守,难得的是还都有一副热心肠,更深得居民的信任。“过去在大企业里,学的就是责任担当,大家心往一处想,现在我们又有组织了,又能做事情了”,提到“老工友”,曾在燕山石化大修厂工作,有着53年党龄的今年已经73岁熊道明深有感触。去年9月,熊道明在晚上执勤时遇到地区居民领着一位走失老人前来求助,原来是这位老人当天独自一人乘坐公交车,下错车站迷路后就一直跟着这位居民,出于对“老工友”的信任,居民把老人带到了老工友志愿者的面前。在迷路老人只能说出家在33号楼的情况下,老工友们在警察的帮助下,带着老人去每个社区的33号楼询问,最终将老人平安送回家中。这样暖心助人的小事,几乎每天都在地区上演。
“老工友”熊道明(图右)询问走失老人情况
老工友报警帮助走失老人回家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社区事务大大小小事无巨细,“老工友”活跃其中,主动作为,在社区共建共享共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疫情期间近2000名老工友们参与疫情防控,燕山地区每一个执勤卡口都有老工友的身影,截至2021年8月,属地四个街道累计参与出勤老工友829154人次。疫情好转后,各社区开始基础设施改造,小区路面维护、电力改造,天然气入户、更换水表,楼墙喷涂等,老工友们人熟地熟,协助管理,耐心协调,讲解宣传,给社区各项管理增添极大助力。除了日常治安巡逻,老工友们更各尽所能发挥所长,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形成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良好氛围。
每周日下午是65岁的郭建为社区老人们固定的免费理发时间,每次小马扎一放,剪发家伙什儿一摆,就有不少老人慕名而来。对于腿脚不便的居民,郭建还会提前打电话上门服务。今年80岁的田奶奶说:“小郭剪发手艺特别好,外面那些都比不上。”可其实,郭建的理发手艺并非“科班出身”,只因家中有老母亲,腿脚不好,不便出门理发,看着母亲银发渐长,她就开始学着自己给母亲理发。后来,她发现社区还有很多像母亲一样的老人有类似的需求,于是便开始为老人义务理发。“每次给老人理完发,看到他们利落干净又精神的样子,特别有满足感。”郭建笑着说。
郭建正在为居民理发
老工友中不仅有郭建这样会理发的老工友,还有擅长磨剪子磨刀、焊接物品、维修小家电、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也有泼墨挥毫、能歌善舞、善于创作的文艺达人。为了更好发挥老工友们的特长,老工友队伍成立了三支品牌服务队,分别是负责365天全年无休巡护社区安全的平安守卫队、负责政策法规宣传讲解的宣传先锋队和拥有一技之长邻里互帮互助的匠心工友队。三支品牌队伍各扬其长,各显其美,深受居民们的喜爱。截至2021年8月,共计7万余人次老工友参与各项社会面防控和主题活动中,上报执勤照片1万余张,2021年共招募新老工友1554人,参与国家安全日、反邪教广场舞、禁毒观影活动1300余人,各类平安建设主题书画作品千余份。老工友队伍也在队伍建设、管理运营、奖励荣誉等方面形成机制建设,更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引入企业工友,成立“老工友之家”,修建“老工友文化角”,培育志愿文化,“老工友”成了燕山地区独有的平安志愿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燕山经验”。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初那群青葱少年虽早已青丝渐染,可撷来芳华成至真,岁月从不败美人,老工友们在红马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神采动人。燕山这片有凤来仪之地,也因为这群热忱可爱的人们焕发新的活力。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