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电报!
那些敢于挑战“不可能任务”的“突击队”常常被人们称为“刘邓大军”,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故事得从1947年讲起……
这一年的7月29日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收到一份紧急的绝密电报
电文中写道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发电人:毛泽东
看到这句话
两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员
内心极为震动
当时中共中央正处于险境
背着国民党大军“武装大游行”
毛泽东开始谋划全国战局
要求刘邓大军
“下决心不要后方
以半个月行程
直出大别山”
这是一步“奇招”
也是不折不扣的“险招”
“无后方作战”
弹药如何补充?
粮草如何运输?
伤病员如何安排?
还是两个字:真难!
我军有个优良传统
接到军令
不讲价钱
再大的困难
自己克服
7月30日
刘邓联名给中央回电
“决心休整半个月后出动
以适应全局之需”
1947年8月7日黄昏
晋冀鲁豫野战军兵分三路
开始千里跃进的南下征程
我们先补点地理知识
向南千里
横亘着黄河、沙河
涡河、汝河、淮河五大天然屏障
我们讲其中两个
紧张万分、凶险万分的时刻
一开始
蒋介石有个误判
刘邓是“北渡不成而南窜”
直到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沙河后
被蒙在鼓里的老蒋才如梦初醒
刘邓的目的地
是位于鄂豫皖交接处的大别山!
他急忙调重兵至汝河两岸
企图在这里一举歼灭我军
当时紧随在后的国民党三个师
距离我军仅五六十里
刘邓大军能否迅速渡过汝河
关系到整个跃进的成败
生死存亡之际
刘邓亲自到渡口指挥战斗
刘伯承说出来了那句鼎鼎有名的金句
“狭路相逢勇者胜!”
担任先头部队的是野战军六纵
18旅肖永银旅长亲自率军突进
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
硬是从国民党军85师阵地中
杀出一条血路
25日
解放军大队人马沿浮桥渡河
战士们看到刘邓两位首长
一起行进在队伍中
情绪更加高涨
顶着炮火全部过河
杀过汝河
只剩下一道天险
——淮河
刘伯承到河边后
亲自测量水深
发现了可以徒涉的地点
也架起了浮桥
部队实行了彻底的轻装
野战军大队人马
浩浩荡荡渡过淮河
说来也巧
也许是天意使然
国民党军赶来之时
淮河河水突然暴涨
国民党军只能眼睁睁看着我军走远
8月27日
经过20天昼夜行军
刘邓大军终于抵达大别山
完成了千里跃进
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出征前
毛泽东预估了大军的三种前途
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
转回来
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
在周围打游击
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确实
抵达大别山之后
野战军遭遇了
水土不服、生活困难、敌军围攻等
种种难题
别说立足生根
就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
举个例子
远离解放区的刘邓大军
竟要亲自做棉衣
对于拿惯了枪杆子的战士
拿起一根小小的缝衣针
比七斤半的步枪
都感觉重了好几倍
刘司令员亲自示范
用一个瓷碗教战士们裁衣领
还教大家勾针倒线
终于赶在落雪前
全军上下
都穿上了自制的棉衣
到11月
刘邓大军克服了重重难关
歼敌3万余人
在33个县建立了地方政权
实现了毛泽东预估的第三种结果
回望历史
刘邓大军身上闪耀着一个“勇”字
一是勇挑重担、勇当先锋的
大无畏精神
明知前路艰险,代价巨大
但仍毫不犹豫率部出征
使命必达
二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
革命豪情
刘邓大军始终敢于亮剑
披荆斩棘
闯过道道山河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原标题:绝密电报!)
来源:新华网
流程编辑 :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