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苹果日报》到“中国人不该吃海鲜”,警惕身边的特洛伊木马
日前,令香港人民极度厌恶的乱港媒体《苹果日报》正式停刊。从恶意造谣到挑弄是非,从鼓吹暴力到诋毁法制,从挑动社会对立到攻击特区政府……这家以虚假新闻散播仇恨、扭曲事实撕裂社会为能事的“毒媒”在香港人民的嘘声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年来,一些反华势力摇唇鼓舌,擅生是非。逢中必炒,逢中必黑已经成为他们的看家本领。但谎言永远是谎言,他们挖空心思编织的谎言在事实面前显得荒诞可笑,他们那一套套陈旧的反华话术、一个个老套的抹黑剧本让人厌倦。像《苹果日报》这样明火执仗站在台前的反华势力代理人,其丑恶嘴脸人尽皆知,早已失去民众对它的信任。
眼见老套路被识破,这些反华势力便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对我进行攻击渗透。他们转向专业性更强的某些垂直领域,精准锁定目标受众,将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做的事借由境内一些专业人士或机构之手进行操弄,实在是居心险恶,应当引起大家的关注与警惕。
从之前香港的“修例”风波,到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新疆棉花”事件,再到日前爆出的“中国人不该吃海鲜”事件。这一桩桩看似毫无关联的偶发事件背后,我们总能看到一些NGO(非政府组织)的影子。
某些NGO用华丽辞藻自我包装,但实际上是图谋不轨的“特洛伊木马”图/朝阳少侠
在“新疆棉花”事件中,带头抵制新疆棉花的是一家叫做BCI的国际组织。这家全称为 “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的NGO,表面上是一家2009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全球性非盈利组织,倡导有效用水、保护环境、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体面劳动”等看起来既“进步”又“正确”的理念。但实际上,它背后的“金主”之一正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
2016年,BCI收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100 万美元的资金资助
美国国际开发署是一家为贯彻美国外交政策支援非军事项目的独立机构,它是美国实施对外民主渗透的最主要机构之一。这家机构最擅长的就是通过资助非政府组织进入目标国家的政治进程,从而进行渗透破坏。受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BCI,配合反华势力朝新疆棉花泼脏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独有偶,日前发生的“中国人不该吃海鲜”事件,有网友爆出,那些所谓科普视频,表面看起来是为保护海洋而进行科普宣传,但实际意图却是要批评中国的渔业乃至对中国的海洋权利“污名化”。这些所谓科普视频由某些境外NGO出资,授意境内相关领域一些新媒体机构,按照他们的脚本进行制作,利用这些新媒体机构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三人成虎,以实现议题设置,进行话题炒作。这些NGO通过层层包装实现了隐藏,常人很难发现其真实身份和背后目的,往往身陷话语圈套而不自知。
在这个事件中最为典型的,是一家叫做China Dialogue(中外对话)的境外NGO。
这家组织的创始人叫伊莎贝尔·希尔顿,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显示其是一名严重反华人士,鼓吹“港独”“疆独”等分裂中国的恶毒行径,并且她还曾在“开放民主网”担任编辑,而“开放民主网”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就是有 “CIA白手套”之称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
这些被境外反华势力控制的NGO往往以所谓“科普”或者“公益”的名义,打着促进中外交流、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观点碰撞的旗号,利用在国内某些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或机构,故意设置带有预设倾向的社会议题,试图制造舆论,挑动社会矛盾,左右民众认知,对我境内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这些看似站在第三方立场、保持客观公正的非政府组织,总是预设立场,把所谓西方“普世价值”放置在人类道德的制高点,把中国放在所谓“公理”的对立面;他们决口不提西方国家自己的问题,反而四处为中国罗列“罪名”;他们擅长挖空心思为西方“洗地”、美化错误,却用刁钻角度来“解读”中国、制造问题。转头再以“导师”“裁判”的姿态睥睨一切,指指点点,真正做到严以律人宽以待己。
从原住民大屠杀到奴役黑人,从极端种族主义到枪击事件泛滥,从“发动战争是为了石油”到“我不能呼吸”……一些NGO卖力鼓吹的西方世界美好图景总被他们的金主自己用血淋淋的残忍现实打破。
然而,就是这些已经被反复验证的谎言,一些NGO移花接木,把西方人的罪行安在中国人头上,再借由某些境内人士之口,新瓶装旧酒,送到了我们面前。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
这一切现象都在警示我们:网络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场上的战士。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文化渗透”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隐蔽化。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国家意识,不仅要防范那些处于明处的“打手”,更要警惕那些潜伏在网络上的幕后“推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 作者 安宁
流程编辑: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