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舆论

硬要进楼怎么办?不能等电瓶车出了事才想起管

2021-05-13 13:51 北京日报客户端 u022

近日,一条电动自行车在小区电梯内起火爆燃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再次引发社会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安全风险的关注。

电动自行车价格亲民、灵活方便,是不少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工具。然而方便之余,大量标准混乱、私自改装、年久失修的电动车,愈发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隐患。由于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的特性,电动自行车一旦在充电时短路,在楼道、屋内等狭小空间起火,有毒气体30秒内就可以密布整个空间,造成人员伤亡。鉴于其巨大的安全隐患,禁止电动车上楼早已是物业管理的共识。

然而放眼身边,电动自行车进楼,直接在楼道里充电的情况司空见惯。从客观上讲,有些老旧小区基础配套滞后,自行车棚或是不具备充电能力,或是车位供不应求,居民回家充电确属无奈。从主观上看,有些居民图方便、贪便宜,认为车棚充电费用高,回家充电才划算。为此,他们不但将电动车推回家,甚至还用接线板连了又连,拉出危险性更高的“飞线”。而本应负起监督责任的物业,却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解决问题,“招惹事端”,周围邻居见此,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在多方因素交织下,电动自行车充电着火事故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一些城市已占到火灾总数的三分之一。悲剧发生,众人皆感痛心,然而随着热度过去,陋习依然故我,这让人不由追问: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楼,究竟有多难?

不难发现,电动自行车充电失察失管,很大程度在于各利益相关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公共安全责任。而唤醒这份沉睡的责任意识,仅靠宣传教育和社会讨论远远不够,尤须在惩罚力度上进行探索。目前,《刑法》《消防法》对于楼道充电行为的处罚,多集中于失火造成严重后果后的刑事责任,而一些地方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处罚,在金额设置上也没有对违法者形成足够威慑。正是这样的空白地带,给了侥幸心理滋生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楼,最根本的还是要在立法上强化惩罚力度,以切身痛感倒逼相关各方遵法守矩。

在法律制度查漏补缺的同时,如何因地制宜满足老百姓的充电需求,也是城市管理者需要努力的方向。有的城市探索在单元门前建设充电桩,方便电动自行车充电;有的城市则联合商业公司,以智能换电柜代替原始的充电设施;有的物业公司在电梯中安装智能摄像头,一但识别出电动自行车就拒绝关闭电梯门……毫无疑问,这些措施都将有效制止楼道充电的现象,但如何在缺少公共场地、缺少资金的老旧小区铺开仍然需要探索。

困难固然存在,但绝不是无解难题。车主、邻居、物业和城市管理的各方力量直面问题,这一隐患才有彻底消除的可能。

(原标题:硬要进楼怎么办?不能等电瓶车出了事才想起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评论员 鲍南

流程编辑:u010

分享到

外籍游客违禁翻长城被拉黑!规则面前没有特殊人

谁是幕后操盘手?治理“饭圈”之乱得打到七寸

脚下有泥,心里有底!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察实情办实事

“五一调休”受吐槽,公众之所以计较“调休凑假”,跟这点息息相关

家庭共济,让医保资金成“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