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1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员工:我们也没上班,我们来讨薪的
很多没有专业背景或投资经历的投资者,都希望通过学习理财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投资赚钱能力。记者最近就发现,大量名为“理财课”“财商课”的在线教学课程广告充斥在网络上,其中不乏“摆脱穷人思维”“1元学理财”等颇具诱惑力的广告语。那么,这些理财课程靠谱吗?
走入理财小白营 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
去年12月,北京的张女士看到了一篇广告,只要花一块钱,就能加入“理财小白营”,从线上学习理财的课程。
被文章吸引,加上一块钱也不算多,张女士没有太多犹豫,迅速付款,进入了这个名为“十倍学堂”的理财知识学习课程。张女士发现,和其他线上教学不同,进入“理财小白营”的每个学员,都要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可支配月收入、债务情况,以及三个重要的财富目标。
通过线上课程,张女士开始学习股票、基金等理财知识。老师告诉她,“无论你现在是怎样的财务状况,关于理财增加收入,这里将是你一生最有价值的课程”。
课前预习、上课签到、课后督促,让张女士越来越有信心。12天的“理财小白营”即将结束时,老师开始向一部分学员推荐进阶课程,鼓励大家成为金卡会员。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学员 张女士:承诺他的课是永久的,终身制的。还有5位上亿资产的大咖,给你一周直播上课两次,我当时就在想,“小白营”都这么不错了,那金卡课绝对更好。
按照“老师”的说法,上14天的进阶课程,就可以赚收益,年化收益率能大于15%。带着这个的期待,不少学员花了近8千元,成为了金卡会员。但很快她们就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出于失望,不少学员提出退款,却一直被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被拉黑。目前,仅记者了解到的针对“十倍学堂”的投诉群就有五个,每个群人数在四百人以上。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学员 张女士:我花的是7999元,我跟老师要的主要是发票,然后他离职了,他说这个不归他管。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学员 朱女士:花了8888元,现在问什么都不回复了。
注册地点人去楼空 “十倍学堂”员工多数离职
可以看到,那些“理财培训公司”用低廉的价格和所谓的优质服务,吸引学员花高价成为金卡会员,但是后续的课程却让人大失所望。那么,这家“十倍学堂”理财培训公司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带着疑问,央视财经记者也找到了这家公司。
在“十倍学堂”的注册公司,北京维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办公地,记者看到门上写着“十倍学堂”的字样。在工作日,走进这个办公区域可以发现,100多个工位空无一人,只有在旁边一个区域,有四五位这家公司的技术人员留在这里。他们告诉记者,这家公司人数最多的时候,这一片3/4都会坐满。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工作人员:我们也没上班,我们来讨薪的。
记者:公司其他人呢?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工作人员:都离职了。
记者:我能看一下后台,还可以看得到吗?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工作人员:课程后台已经都封闭了。
记者看到,这里的植物已经发蔫、满地的垃圾,种种迹象表明公司已经人去楼空。在采访时,记者正巧碰到房产中介带新客户看房。中介表示,就在几天前,该公司租房合约到期。
记者: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租了?
北京某地产中介工作人员:前几天打电话,房东说这一边空出来了。
根据记者在现场找到的一份资料,“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将“小白营”的用户分为六个等级。其中,学员是否有钱、可用资金是否在8000元以上,都会有明确的分类。而8000元正是能参加后续课程的门槛,也是这个“小白营”学员是否有价值的关键。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多名“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已经离职的工作人员。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前工作人员 王先生:我是社群销售。“小白营”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转化。
记者:转化成什么呢?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前工作人员:正价课,就是8000元课。
在“十倍学堂”的办公室,记者意外发现了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回答学员各类提问的标准答案,包括“为什么老师只发文字不用语音”“推荐哪本书”等内容。员工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明天把第一天洗脑文案给导出来”。
从现场获取到的材料来看,该公司销售人员超过120人,每人每月均有业绩考核,不达标将被扣除绩效。而业绩较好的销售人员,一个月加提成后的工资超过了3万元。
线上理财课参差不齐 付款下单需谨慎
可以看到,在网络上,所谓的理财课、财商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面对类似“十倍学堂”这样的线上理财课程,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一旦出现纠纷,又能够怎样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某平台理财课宣传人员:富人天天在洗脑,穷人天天在洗澡。为什么叫做富人天天在洗脑,你会发现有钱人天天在学习。
短视频平台上,类似宣传“财富自由、穷人思维、学会钱生钱” 的广告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李源:学完之后可以跑赢通胀、投资收益率达到15%,诸如此类的宣传,其实已经涉嫌了虚假宣传,至少是一种夸大宣传的行为。
在某投诉平台搜索“理财课”发现,相关的投诉超过了500起,内容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无法联系到课程老师、推荐理财产品亏损严重、课程质量差等。法律人士认为,目前全程通过线上推广和学习的课程,确实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消费者在选择课程时,不要着急付款下单,还应擦亮眼睛、谨慎选择。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李源:可以关注一下经营者,或他的关联方,有没有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查看这样的课程的品牌,是否有一些不良的评价。我们也建议消费者先签合同再付款,签署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是谁,他们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如果遇到违约行为应当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