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偏僻山村现乐山大佛“孪生兄弟”?当地政府回应让人意外
四川乐山一处偏僻山村里,树林中竟藏着一尊大佛像,被称为乐山大佛的“孪生兄弟”,大小和神态极为相似,当地政府却称无文物价值,知情人说出背后真相,这是90年代村民集资修建的仿造品。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专家揭秘乐山大佛“花脸”“裂胸”,此前文保界多种猜测都不对!
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石刻佛像,乐山大佛开凿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常年受到风雨、植被等侵蚀,也留下诸多文物保护方面的“谜题”,比如覆盖在大佛额头及两侧脸颊的大面积黑色“疤痕”究竟是什么?大佛诞生之初就在螺髻耳部、胸部设有排水槽和排水廊,为何经过历代多次维护后,仍旧面临渗水导致胸部开裂?此前大佛“体检”的项目负责人、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向记者揭示上述谜题。
大佛“花脸”缘于生物病害
“作为自古至今吸引游客目光的大佛,游客们近年来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大佛的脸怎么‘花了’?这也是大佛管委会最想知道的问题。”孙博说,走进大佛不难发现,大面积黑色“疤痕”覆盖在大佛额头及两侧脸颊,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他说,此前文保界有多种猜测。有人怀疑是重做的大佛发髻里含有炭,经水流冲刷后,其中炭黑下流到大佛面部造成花脸;还有人说是雨水渗透后,大佛面部岩石上形成了水锈结壳,呈现深色状。
“其实都不是。”孙博说,“体检”中施工人员搭建脚手架走近大佛后,经初步勘探,得出结论这是“生物病害”,即主要是地衣、苔藓和其他生物藻类、霉菌造成的。
孙博说,大佛的头部和胸部都有保护层,最近一次保护层是在2001年添加,但保护层上附着有毫米级的泥土,这些泥土已足够苔藓类植物生存。“因为当地降水充沛,植物生长季节性比较明显。降水丰沛时它会变成绿色继续生长;雨水稀少时,它进入休眠期或死亡就会发黑,让大佛成了‘花脸’。”
由于植物根系吸附能力比较强,传统的物理修剪方式往往治标不治本。孙博介绍,如果“暴力破解”很可能连植物带着大佛表皮岩层一起撕开,到时候花的更难看。“我们推荐蒸汽法或土壤改性。”前者可以通过软化植物,减少植物分泌的酸与大佛表层碳酸钙的粘连;后者可以直接调整植物的生存微环境。
“胸裂”是隔水层造成的
此前乐山大佛被发现胸口岩石开裂,而岩石起鼓开裂,均是渗水造成的温度差、湿度差所引起的。其实在建成之初,人们就在大佛的螺髻耳部、胸部等修建了排水槽、排水廊道,而且在上一次的修缮中还给大佛胸部涂了保护膜,为什么大佛的胸口还是因为渗水而起鼓开裂呢?
勘探中,孙博团队对渗水的原因有了新的发现:大佛主体结构是在凌云山沿天然山体上凿刻的,从上到下整体是砂岩结构,但不同的砂岩层之间又有30厘米至50厘米厚的泥岩夹层。“砂岩渗水性很强,但泥岩则相对较弱,那么泥岩夹层就变成了相对的隔水层。”孙博说,“很多人觉得奇怪,大佛身上及周边岩石上的植物,为什么呈一条线直线横着生长?这正是岩体中存在利于植物生长的隔水层的证明。”
他指出,水在隔水层中堆积后,又受到了大佛外壳的阻碍无法排出。“过去大佛的涂层材料,渗透系数可能太小了,水在里面泡着,外面又干燥,涂层的黏性就会消失,从而导致大佛表面开裂、隆起。”
(原标题:四川偏僻山村现乐山大佛孪生兄弟 当地政府回应让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