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冷小镇零下48.9度,摊贩穿这些还觉得冷!网友:看着都打抖
1月29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创下4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气温-48.9℃。刷新黑龙江省2020年入冬以来最低温度,一摊贩称穿两个袄还觉得冷。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地区也出现入冬以来最冷天气,最低气温-48.4℃。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老北京冬天有多冷?老百姓过冬必备“岁寒三友”竟是这些!
气温突降,让“千年极寒”的说法再度引来关注,北京真的会遭遇“千年极寒”吗?究竟该如何应对?其实,只要做好准备,也没必要太紧张。
首先,从历史上看,老北京比现在要冷得多。
据史书记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月十三日,天气剧寒,甚至在南郊参与祭祀的皇家仪仗人员和乐官都被冻死。至于普通人冬天被冻死的记录更多,最多时城内一日竟冻死170多人,甚至出现了轿子中坐的人和轿夫一起被冻死的惨剧。
到清代时,北京一年中150多天属寒冷天气,据估计,城内最低气温曾达零下20-30度,只是那时还没有现代测温仪器。北京最早的温度记录始于1869年,以后的140多年中,最低温度是零下27.4°C,是1966年2月22日在大兴县东黑垡测到的,但这样的记录只出现过一次,且并不在城区。
其实,老北京忌惮严冬,也与取暖条件比较差有关。在过去,普通人家只能烧煤球,即将煤粉和黄土掺和在一起,以充分燃烧,其中黄土多是从蓟门桥外拉来的元大都城墙土,当年修城墙时这里的土都被筛过,所以比较细,杂质少。拉黄土在老北京是专有的一行,但烧煤球有异味,也比较脏,此外易引发煤气中毒,许多人家白天使用煤炉,晚间就搬出屋了。
即使是皇家,也只能用木炭取暖,明代后期皇宫一年用炭9万斤,为此专门设立了惜薪司,负责官员地位很高,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有时比内阁大臣的面子都大,故被称为“近侍牌子”。明代皇帝冬天也给官员发木炭当福利,不过小官每人每天才1斤。到了清代,皇宫为冬季取暖共设了三个部门:火处负责火炉和柴炭,柴炭处负责储存和分发,烧炕处负责烧炕。即使是皇太后,冬季每天也只能领到120斤炭,这些炭要供伺候她的上百人取暖,也算不上很富裕。
老北京取暖条件差,无家可归者就更艰难了,夜里只能“抱火锅”,即蹲在墙边睡觉,把身体缩成一团,怀里揣个小暖炉,里面只有很少的炭,靠它的那点热量过夜。遇到特别寒冷的天气,体力差的人就很可能被冻死。
即使是普通人家,冬季也很难熬,家家少不了三大件:挡风的棉门帘、苫白菜的蒲草帘和小孩的屁股帘,这被戏称为“岁寒三友”。
在今天,有了现代的取暖条件,北京人对冬季的寒冷已不再畏惧,2008年北京曾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冷冬”,但有印象的人已经不多了。寒冷易引发多种疾病,对老人和儿童的健康尤其不利,应特别注意保暖。
(原标题:创41年历史同期最低温!中国最冷小镇零下48.9度,街上人迹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