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共识,“理工科红利”来了
2021年1月1日,罗振宇2021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在武汉落下帷幕。罗振宇围绕主题词“长大以后”,分享了过去一年收获的启发和对未来的思考。他谈到:科技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实实在在的任务。如今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共识,这意味着无数个新的机会窗口打开了。一张张的订单,一笔笔的投资,一个个的政策,放在做好准备的人面前。所以,这一代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遇到了特别好的机会窗口。
罗振宇说,“长大以后”,中国面临着自主创新的挑战。比如在芯片方面,就遭遇了“卡脖子”的问题。然而,只要中国保持对外开放,只要中国人没有脱钩的意愿,只要中国人紧紧地拥抱自由贸易,谁也不可能把我们驱赶出去。因为,今天的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今天的全球化系统中,是中国在高举全球自由贸易的大旗,在扮演那个无所不在的蓝色海洋的角色。
“科技创新,自己不受制于别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实实在在的任务。”罗振宇表示,为了了解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到底做得怎么样,他和团队调研了不少工厂、实验室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如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代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核电技术,今年11月刚刚并网发电。罗振宇的同事调研采访回来告诉他:你可别搞错了,华龙一号可不是一个设备,它是一组技术。研发这么一套东西,需要5300多家公司的合作。那些技术难点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天外飞仙,而是需要无数的人花时间,动脑筋,一点一点地去解决。举个例子,汽轮机低压转子,重达285吨,安装的精度为2丝——相当于一根头发的三分之一。一次安装涉及近300道工序,上千项作业条目,近5万项数据,才装得上去。
罗振宇在演讲中感慨道:“中国创新的真实场景,就是这样,在这一间间的工厂,一条条的生产线上,由中国的2亿工人,每年毕业的将近300万理工科大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挑战的过程中,自下而上地实现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对中国创新的担心确实就少了一点。为啥?因为它不是一小拨中国人,看着几座孤零零的、拿不下来的科技碉堡束手无策,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挑战,被拆解成庞大的工作量,然后靠资金、资源、人才、时间、耐心、决心,一口一口地吃下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不正是我们中国人擅长的事吗?”
罗振宇表示,我们现在遭遇到的“卡脖子”,卡的是产品和技术本身。但是,产品和技术背后,是人。人在哪里,技术就在哪里,而人的交流和流动,是很难被遏制的。因为每一个人,有技术的人,都要做出具体的人生选择。他们需要到那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有足够大的挑战,对全人类的福祉贡献更高,待遇更好的地方。这怎么能够遏制得住呢?“想到这里,我对中国自主创新的担忧又减轻了一分。”罗振宇称。
此外,过去一年,罗振宇及团队还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在就自主创新的问题采访了著名产品人梁宁、投资人沈南鹏等人之后,罗振宇获得了一个启发:2020年,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共识,共识背后意味着一张张的订单,一笔笔的投资,一个个的政策,放在做好准备的人面前。无数个新的机会窗口打开了,一个个发展神速的创业公司一定会诞生。这一代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迎来了特别好的机会。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科技虽然有短板,但是并没有缺环。几乎所有的被卡脖子的领域,中国都有国产替代企业。再加上,中国还有庞大的科研经费投入,全民自下而上的创新热情。”罗振宇说,“长大以后,我们能够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机会清单。”
“越了解中国创新的现状,我们就越知道,中国创新的水位是在不断抬升的,我们就越没有那么恐慌。”罗振宇说,这种感受正如法国作家加缪说的“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2020年,中华民族共克时艰,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复苏成绩,神州大地一派自信自强、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悲观主义论调在网络上散播。但稍作细想就会知道,这些悲观主义论调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我国能够克服疫情的巨大影响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已经足够说明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
就像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的:“悲观主义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却不让我们参与改变。”时代给的机会就在眼前,年轻人不应被悲观主义迷惑。而是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躬身入局”,成为推动改变的一份子。
来源:和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