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天问一号累计飞行1亿千米,设备状态正常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截至8月28日10时08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路程达到1亿千米,探测器姿态稳定、能源平衡,多个载荷完成自检,确认设备状态正常,相关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约36天,距离地球约1075万千米。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专家称,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成为一颗人造行星,与地球、火星共同绕太阳公转,并逐渐远离地球,飞向火星。到达火星时,探测器距离地球约1.95亿千米,实际飞行路程约4.7亿千米。
飞行期间,探测器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获取、首次轨道中途修正、载荷自检等工作。8月19日晚22时20分起,环绕器上火星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等载荷依次完成自检,载荷科学数据下传顺利,确认设备状态正常,各项飞控工作正常开展。后续探测器还将开展深空机动和多次中途修正,并在接近火星轨道后执行捕获、着陆、巡视等任务。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探火之旅”后续七大难关步步惊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国际上对于火星的探测,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共发射了44个火星探测器,但任务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
庞之浩说,成功实现火星探测,需要渡过八大难关。目前“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已经顺利渡过第一道“发射”难关,接下来还有七道关口,可谓是步步惊心。
■通信难关 目前“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已距离地球1000多万公里,并且依然在以每天约30万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信号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未来传回地球的探测器信号将越发微弱,过去很多探测器就因此失联了。
■控制难关 由于探测器距离地球遥远,测控信号延时将越来越长。到最后着陆阶段,地火之间的信号传输将长达20多分钟。这需要探测器有很强的自主工作性能,不能什么都靠地球团队来遥控。尤其体现在变轨、姿态调整方面,需要根据提前注入的数据自主开展变轨,因为每秒1米的延时误差,到火星附近就会产生10公里左右的位置误差,“差之毫厘”就有可能“谬以千里”。
■能源难关 “天问一号”任务火星探测器离地球越来越远,离太阳也越来越远,受到太阳辐射强度大大减弱,这就要求探测器的太阳能电池阵较大,且有很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来提供足够的能源。
■环境难关 火星探测器暴露在宇宙环境中,受损风险大增。因此“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在飞行中需要提前规划路线,避开太阳风暴强的时候,同时采用防辐射的器件和辐射屏蔽措施。
■入轨难关 探测器在切入火星轨道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切入距离,以便被火星引力捕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时“刹车”的力度大小、时间早晚、进入角度都会影响引力捕获的效果。稍有不慎,探测器就会“滑出”火星轨道,或撞到火星上。
■着陆难关 火星大气稀薄,高速着陆的探测器要经历恐怖的7分钟,稍有不慎就会被烧毁或者摔毁。比如2016年发射的欧洲火星探测器,由于发动机提前1秒钟关机,最后“硬着陆”拍在了火星表面上。庞之浩说,有人称在火星着陆的难度,相当于从巴黎打一个高尔夫球,正好落在东京的某个洞里,这毫不夸张。
■工作难关 探测器着陆以后也不是万事大吉。火星环境复杂恶劣,尤其是沙尘暴非常厉害,风力可达地球12级台风的6倍,时间长达三个月到半年,沙尘遮天蔽日,对探测器杀伤力极大。另外火星的温度比较低,对探测器的着陆器、火星车的温控系统也是巨大的考验。
原标题:祝贺!天问一号累计飞行1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