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教育无小事 窦桂梅:当校长,我最愿意做的事情是种树、种花

2020-08-15 17:27 北京晚报 TF017

她穿着平底鞋,只要得空,就围着校园转转:有时钻进花丛拔掉杂草,有时把爬山虎的枝干轻轻扶上墙,有时跟着管园林的老大爷一起浇水,有时拿根小绳绑直树干……

王珺


每天早上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互道“早上好”。他对学生的语调、表情、击掌的方式都有入微的观察。

她深信“惊喜”是一种能力,找学校的“书法家”老师写了甲骨文的“惊喜力”三个字,并隆重地装裱悬挂。在她看来,越是肯对微不足道、司空见惯的事物奉献惊喜力,越有可能将自我修炼成一处绝佳的“精神风景”。

一道数学题,一封家长信引出“求真的思考”。在老校长的启发下,他悟出细节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这使教育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

他们是校长,是学校这艘大船的掌舵人,也是发展蓝图的绘制者。他们各有角度,各有力道。在这里,他们为自己的学校画了一幅工笔画。

作为教育的重要发生地,学校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为一所学校的掌门人,校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塑造着学校的气质。

历史积淀、地域文化、自然条件等当然是一所学校气质养成的土壤,但一块相同的土壤也会因园丁不同的旨趣与匠心而结出相异的果实。一校之长当然有很多“大事”要做,但“致广大而尽精微”,体现于细节中的智慧才是蓄积教育这棵大树蓬勃生长的内在力量。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世界的一切原本是由细节构成的。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做大事的校长们愿意停下来,采撷细节的种子,种一棵用爱与美孕育的教育之树。

只有发生过教育的故事后,学校才成为学校,成为装满故事的博物馆、成为美好故事的集散地、成为传奇故事发生的地方。有了故事,学校才是教师和学生精神意义上的“家”。窦桂梅校长讲“女神搬家”的故事,其实要说的是怎样让孩子们大大方方地面对美,怎样教孩子学会审美,怎样让校园与儿童发生关联……

然而,在教育的功利色彩难以剔除的当下,“美”在许多学校尚难以抢到一席之地。张丽钧校长却梦想着为每一个来她的学校学习的孩子身上打上一个鲜明的“戳记”,用生命之美、真实之美教他们拒绝成为自我的“差评师”。

美隐匿于细节中,看见美,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程红兵校长创造的课程之美便源于红树林中的发现。一门课程的诞生看似是一种机缘,机缘的背后其实是思考和思考带来的灵感。

教育无小事。在华应龙校长的细节故事里,学生饮水机上的“温”和教师饮水机上“烫!学生勿动”的提醒令人印象深刻。35度是学生饮水机中可直接入口的水温。环境之美,美在细节,这样的细节体现的不就是适时适度的爱吗?

万物发展的生命潜流都有其文化的根脉。姜树华校长深挖校史宝藏,打造富有传承性的学校标识、吉祥物、校歌、书院……用创新姿态弘扬传承之美。

在传统里汲取美,在自然中捕捉美。朱爱朝校长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自然笔记为纬,带领师生与世界建立健康的关系,进行全人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

9位校长,9所学校,9幅富于细节的工笔画。我主编的《在爱中行走——9位校长眼中的教育细节之美》以专辑的形式呈现9位校长眼中的学校细节,意在把校长们引领建设的学校之美和教育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

窦桂梅校长说:当校长,我最愿意做的事情是种树、种花。

校长,本来就是种树的人吧。我很喜欢窦校长文中的这句话:仿佛这些不会说话的大树能够懂得我的倾诉:陪伴,等待,希望……于是,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逐渐涵养了我看教师、看儿童的心态。我感悟到,大树的生长,即学校的生长。

(原标题:种树的人)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