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母是摆拍,社会善意经不起糟蹋
近日,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几段“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的视频火了。不过,闻者落泪、听者点赞的同时,也有人注意到这几段视频的蹊跷之处:考上清华的一直是同一个姑娘,可她爸爸却一会儿是“工地工人”,一会儿是“捡瓶子的”,一会儿又是“植物人”……如此“神转折”,令人疑惑。
面对公众“姑娘,你究竟有几个好爸爸”的质疑,视频拍摄者回应道“这只是正能量段子。”
高考,寄托着家庭的希望,也牵动着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寒门学子靠奋斗改变命运后感恩父母的故事,总能引起舆论强烈共鸣。如今再看视频里的这一帧帧,“女孩跪地痛哭感恩”“父亲抬起满是老茧的双手”,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配上哀切的背景音乐,着实戳人泪点。谁知泪痕尚在,父慈女孝的感恩故事就被证实纯属杜撰,大伙儿除了倍感荒唐,更有一种被利用的愤怒。
新闻可以反转,但社会善意经不起这么折腾和糟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苦情戏”在社交平台上大行其道。从满脸沧桑的大爷大妈哭诉果菜滞销生计艰难,到绝症患者泪眼讲述抗癌苦旅,五花八门的故事里,集齐人生悲欢离合,同情心满满的公众也一再被骗得团团转。
更令人气愤的是,悲情泡沫被戳破后,有的当事人还振振有词“你除了掉眼泪又损失了什么?”白掉几滴泪看似没什么,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却被无情透支。一旦发觉受骗,钱财或可追回,信任却难修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信任缺失的恶性循环,让人习惯于用怀疑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熟悉的人或事。而信任感缺失的陌生人社会,每一个人都将是“受伤者”。
从微博、微信到快手、抖音,有人说我们今天已经到了短视频娱乐时代。新风口下,“注意力即生产力”的原则愈发赤裸,流量变现的发酵期更加短暂,似乎只要脑洞开得大,短短十来秒便可入账斗金。除了作妖搞怪、卖萌卖蠢,有人更突破底线,利用公众的同情、善良、崇敬等美好情感“流量变现”,似乎任何内容都可以成为炒作的资本。
流量没有原罪,但一些视频制作者为了博关注无底线炒作却不能不管。类似行为在法律层面已经涉嫌欺诈,更会侵蚀新兴媒体的发展根基。剧情反转后,就有网友怒言“教育了一波民众别把短视频当新闻。”
将心比心的善意不应被辜负。对待类似消费社会善意的劣行,管理部门必须施以重拳,呵护好社会的价值底线。此外,海量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擦亮双眼、提升媒介素养,遇事不妨让新闻飞一会儿,恶意炒作的空间就能被最大限度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