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邓小平、习仲勋同志为这件事题词,背后还有不少贴心故事
36年前,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长城保护工作题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对于中国长城的修复事业来说,那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作者:路秀娟
1984年7月5日,《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北京日报》、《北京日报郊区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共同发起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对活动首倡者、《北京晚报》记者苏文洋说:“这是一个好的活动,是个大好事。”他欣然命笔,为这次活动题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同年9月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再次为此活动题词,助推活动走向高潮。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自1984年7月5日起,至1984年年底结束。它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国家重点文物的先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将保护长城与热爱中华紧密相连,在全国掀起了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的文化热潮。捐款修复长城不仅是一次社会公益性质的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是邓小平、习仲勋同志题词36周年,为纪念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长城保护事业的重大贡献,凝聚民族精神力量,激发爱国主义情怀,7月初,八达岭长城景区在北兵营前竖立了邓小平、习仲勋的题词碑刻。此外,八达岭长城景区还广发“好汉贴”,寻找当年参加捐赠活动的爱心人士。
八达岭长城景区北兵营前竖立的邓小平、习仲勋的题词碑刻。
寻找36年前的“好汉”
说起邓小平同志的题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时任《北京晚报》记者的苏文洋记忆犹新。1984年,作为跑文物口的记者,苏文洋目睹了八达岭部分长城的颓败,残垣断壁、一片荒凉,“那时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还不强,我又是个年轻记者,总想着能够做出点儿什么事来。”当年,《北京晚报》联合八达岭特区举办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20多岁的苏文洋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他和同事们想,如果能请邓小平同志为活动题词,这活动会有最大的号召力。一产生这个念头,他们就立即着手找有关部门联系,但这一大胆的想法能否得到邓小平的回应,大家心里没有把握。
没想到,不久从中南海传来佳音,小平同志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让马上去取。听到这个消息,大家欣喜若狂。放下电话,苏文洋立刻骑上自行车,冲着中南海飞奔。1984年9月1日,邓小平“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题字在《北京晚报》头版头条位置对外正式发布。
“这个题词,不仅推动了八达岭长城以及慕田峪、金山岭、张掖汉长城等各地长城的修复进程,而且还提升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苏文洋说,从1984年开始,修复长城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以前八达岭遗失了很多长城砖,都被周围的村民拿去围猪圈了,这个活动之后,老百姓自发地把这些长城砖送了回来用于修复。”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文物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侯仁之与他的夫人张玮瑛捐款1100元,并致函《北京晚报》。当时北京市政协和8个民主党派百余画家为集资修复长城,3个月献出200多件作品。全国各族人民为“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捐款: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位残疾工人捐赠自己一个月工资;济南市少先队员们捐赠零花钱8元;北京第一针织厂的退休老工人刘开鑫,生前留下了3410元存款,由厂工会退休办公室的同志把这笔钱送到社会赞助活动办公室,作为修复长城之用……
如今,36年已过。2020年7月5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启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36周年纪念活动,意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半年全民抗疫之际,再次点燃爱国激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为纪念36年前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以及赞助活动,八达岭长城景区向社会广发“寻找好汉帖”,意在寻找当年曾经参加捐赠活动的爱心人士,并赠予这些人士“长城好汉”的证书,向他们当年的捐赠行为致敬。同时,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还将邀请这些当年的活动亲历者讲述感人故事,录制短视频或音频,制成短片,在网上传播,扩大活动影响力,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保护文物、爱我中华氛围。
除此之外,主办方还在新浪微博设立话题“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公众可搜索此话题,从中了解当年活动的历史背景和资料,了解此次题词纪念系列活动的进程。
长城修复任重路艰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八达岭长城(局部)摄于1980年1月1日 供图:TAKEFOTO
今天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最早向游人开放的地段,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史称天下九塞之一。由于八达岭长城地处拱卫京师、守卫皇陵的重要位置,明朝非常重视它的修筑,从弘治到天启前后达一百多年的时间,最终形成了城关相连、墩堡相望的完整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1949年之前,由于风雨的侵蚀、战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破坏,八达岭长城残垣断壁间杂草丛生。1949年以后,长城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2年,从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先生提议“保护长城,修复文物,向游人开放”开始,八达岭长城开启了修复之路。从1953年到1983年,在国家以及市级部门资金的支持下,八达岭长城分别在1953年、1955年、1957年、1961年和1983年对长城的关城东西两平台、南北四个墙台敌台、北四到北六等处城墙墙台进行了恢复修建。
1984年7月,由于《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北京日报》等联合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八达岭长城的修复事业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邓小平和习仲勋同志的题词,把社会大众的赞助活动推向高潮。同年,即利用赞助款,修复八达岭长城北六楼至北八楼段长城334米,敌台2座。1985年,修复八达岭南五至南六城台,修复八达岭长城北九至北十城台及边墙。同年,贵州省三千万各族人民筹集赞助款,修复南四楼至南七楼段长城426米,墙台、敌台3座。1986年,修复北十楼至十二楼段长城578米,墙台、敌台2座。
仅活动开展10年间,参加赞助的个人有50余万,单位团体近10万个,各种捐赠折合人民币2800万元,先后修复长城墙体6000多米,敌楼、城台20余个,是为当时影响最大、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社会赞助活动。
进入21世纪,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自筹或利用财政资金,继续对开放段长城抢救性维修和复建,对未开放段长城进行抢险加固。全面启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及避雷设施项目、消防工程项目,共完成了国宝段南十六楼半至北十九楼共计长度7441米的保护修缮,其中从南七楼至北十二楼共计3741米向游人开放。此外,还用时两年时间完成南八楼至南十六楼修复保护工程和数字视频系统工程。
修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局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八达岭长城发展建设的历程,特别是北京市提出长城文化带建设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修复长城、保护长城、研究长城、宣传长城、利用长城,让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取得更多的成果,是我们每个人光荣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