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云端音乐会”、“云剧场”成新生态,当剧场解禁,线上演出何去何从?

2020-07-11 11:07 北京晚报 TF020

“云端音乐会”“云剧场”……疫情期间,线上演出成了剧场艺术和观众之间仅存的联系。打开手机上的直播平台,看一场“阳春白雪”的话剧或者音乐会,已然成为这个行业的新生态。但近期,随着疫情的不断好转,线上演出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摸索近半年,“云上空间”究竟是不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沃土?而当剧场解禁,这些演出又该去往何方?

观众

期待线上演出常态化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国家大剧院“声如夏花”系列线上演出中的特别策划“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在多个网络直播平台上演。当钢琴家盛原在羽管键琴上弹奏巴赫的音乐时,商代的勾连云纹大铙、春秋时期的龙虎纹鼓座、宋代的青白釉仙人吹笙壶都在静静地怀绕着他。

“那种感觉太奇妙了,像穿越时空的对话。”观众刘宇至今印象深刻,“这场音乐会的内容也非常丰富,除了音乐,还展现了很多文物,真的是很大的惊喜。”

“在线上看演出,说实话比去剧场要轻松许多。”刘宇喜欢把手机直播的内容投屏到电视上观看,不耽误躺在沙发上“撸猫”,还能配一份喜欢的外卖,看到精彩的部分,随时可以发微信和朋友们分享,这些都是很难在需要“正襟危坐”的剧场中实现的。演出的路途和时间成本也是她曾经比较头疼的问题。刘宇家住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在魏公村一带上班,距国家大剧院、北京人艺、保利剧院等剧场都很远。此外,正常情况下,演出常在晚上七点半开场,这个时间对上班族来说也有些尴尬。“下班之后赶过去肯定会比较紧张,而且经常来不及吃晚饭。”

另一位观众李睿也很有同感。因为家在河北保定,李睿能到演出现场的机会更少。“经常是趁着到北京办事的机会去看场话剧或者音乐会。来我们这里巡演的名家名团也不是特别多,想看场有水平的演出真的不容易。”但现在,一部手机就能满足李睿的愿望,直播平台的“回放”功能更让剧场演出的时空限制消弭于无形,“对我来说,线上演出肯定是越多越好的。”

刘宇同样觉得线上演出多多益善。相较于正式的剧场演出,各大院团搬到线上平台的内容显然更加“平易近人”。以古典音乐为例,线上演出的时间常在一个小时之内,曲目多以“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为主,同时穿插生动的导赏和讲解,对处于入门阶段的观众友好度较高。镜头也把更多剧场内关注不到的细节带到了观众眼前。

院团

千万流量扩大了影响力

北京演艺集团首届线上演出季于5月5日拉开帷幕,6月25日落幕。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京演集团旗下九大院团的艺术家与团队呈现了6场异彩纷呈的线上演出活动。据各大直播平台数据统计,6场演出总观看人数近4600万。其中观看人数最多的是5月20日的“京演奇妙夜”,因为面向年轻观众,而且有阿云嘎这样的偶像演员参与,单场演出总观看人次就有1000多万。

这些数据也许逊色于当红带货主播的流量,但对于比较小众的舞台艺术而言,已经是非常超越想象力的数字了。直播时代的到来,显然在推动院团做出更多的改变。“东方大剧院”是一家侧重传统艺术网上传播的平台,负责人周洁表示,平台一直在推广传统戏剧的直播、点播,疫情期间,现场演出中断,平台也少了许多直播资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坏事也促成了一些好事,“这次疫情对戏曲院团是一次互联网普及过程,院团对线上的关注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不光会关注我们平台,也会自己去开拓很多渠道。”周洁说,作为一个刚刚成立三年的平台,以前去接触戏曲院团,会感觉到很多人都对网上传播这种形式有些排斥和怀疑,但不久前他们推出“云上剧院”时,有些戏曲院团会主动联系,要求合作。

年轻人也许如鱼得水,但对许多习惯了传统表演形式的艺术家来说,如何切换到云上的状态则是职业生涯新的挑战。“这要求演员更综合、更全面,许多舞台艺术名家在直播时代变得更有名,就是因为适应现代的传播,艺术家不能光觉得自己好,还得有能力把这种好传递给观众,因此在当下学会如何改变和观众交流的方式很重要,我们的艺术家需要更多锻炼。”京演集团总经理助理董宁说。在她看来,院团对线上呈现形式和观众心理都需要有更多研究,才能将舞台艺术深厚底蕴深入浅出,以符合当下审美方式推出,“我们对线上的开拓不仅仅是因为疫情,而是要占领这一块阵地,将来线上线下的真实互动一定是有价值的。”

未来

免费转为付费难度大

“有总比没有好。”乐评人陈志音把线上演出理解为一种“无可奈何”的权宜之举。剧场尚未解禁的当下,“线上”是剧场艺术唯一可行的生存方式,“但我总觉得是有遗憾的。音乐会、歌剧和话剧等等都是现场的艺术,是需要互动的。台下是满场还是半场,有一百个人还是没有人,演员的反应肯定多少会受到影响。”不过陈志音也认为,持续几个月的线上演出的确会帮助观众养成一种新的观演习惯,未来,它被常态化的可能性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演出如要常态化地长远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最为现实的营收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疫情当前,国内院团提供的现有线上资源基本都是免费的,这饱含着艺术家回馈社会的拳拳之心,但分文不取的状态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吗?

上千万的直播流量,有多少人是愿意掏钱买单的?观众刘宇和李睿的付费意愿都不是很高。这也与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的感受相吻合。6月6日,北京京剧院新剧《许云峰》在“东方大剧院”首演,上线一周时间,《许云峰》售票9200多张,观摩人次超过70000。数字看起来不少,要知道长安大戏院全坐满还不到一千人,但刘侗坦言,这大大低于他们的预期,“去年我们做了一系列直播、录播,网上观看人数最高可以达到四十多万人次,预计应该能有十分之一的人愿意花9.9元看我们的新戏,但实际上还不到四十分之一。”分析背后的原因,刘侗猜测,一方面是因为京剧观众年龄偏大,要在网上购票在线看演出,完成难度较高。另一方面则是线上商业演出面临生态问题,免费的京剧演出资源网络上比比皆是,愿意花钱看新戏的人自然少了。

“线上演出现在处于投石问路的阶段。”陈志音觉得,剧场从业者可以利用眼下的时间做更多规划。付费模式的可行性究竟如何?线上演出的内容该怎么与线下剧场互相补充、精准对接到目标观众?种种问题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高倩 牛春梅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