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仪仗队亮相红场!中国第一门面担当来了
北京时间今天下午,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将有超1万名俄罗斯军人、200多件地面武器等接受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也将亮相。
平均身高186,平均年龄20岁,看中国第一门面担当亮相红场↓↓
延伸阅读:
中国第一门面担当亮相红场!三军仪仗队用俄语齐唱《喀秋莎》刷屏
在今年的俄罗斯阅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时隔5年再次亮相莫斯科红场。此前的彩排中,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用俄语高唱《喀秋莎》的视频一下子刷屏了,被网友称为“中国第一门面担当”。实际上,这首苏联歌曲创作灵感来自中国,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喀秋莎》对中俄两国都是一个经典歌曲,不属于俄国民谣,灵感发源于中国。”俄罗斯问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走近普京》作者王晓伟介绍。20世纪30年代中国艰苦抗战时,苏军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进行一场打击日军的战役,艺术家们到战地采访时创作了这首歌。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看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而写下一首抒情诗,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所以《喀秋莎》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王晓伟介绍,这首歌创作后没有立即流行,大约过了两年时间,由于战争进入特殊阶段,迅速唱遍了苏联。这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把美好的爱情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二战时,苏联还发明了“喀秋莎”火箭炮,很难想象,和这首浪漫的爱情歌曲同名的却是一种相当威猛的火箭炮。
“在俄罗斯,这首歌是脍炙人口,男女老幼无人不晓。从战争角度来看,这首歌激发了苏联战胜法西斯的动力,掀起了一场爱国主义的热潮。”王晓伟说。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的福斯霍达村专门为这首歌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多少年来,一些苏联老歌在中国人尤其在老一代人中广为传唱,恰恰表现两国人民过去的战斗情谊。5年前,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的时候,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就唱起了《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今中俄是“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些苏联老歌体现了两国在全方位领域的深厚友谊。王晓伟认为,这首歌必将促进中俄两国军队,甚至是各领域关系发展,“小小的一首歌发挥了巨大的穿透性,跨越历史,展望未来。”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