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这个深巷中的鲁博书屋有何魅力?深受众多书客欢迎,至今仍在经营

2020-03-27 14:16 北京晚报 TF015

1992年,我在鲁迅博物馆展览部工作,国家文物局号召博物馆搞“三产”,于是馆长从各部门抽调出人来,成立了几个小公司,我受命要搞个服务部。我不是个经营的料,思前想后,还是开一间小书店吧,可以配合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些相关书籍和纪念品。1993年初,书屋开张,起了个名字,就叫“鲁迅书屋”。

资料图,王海欣 摄

鲁博地处深巷,开始时只有馆里的一些积压的鲁迅研究方面的资料书籍,开张时仅几十册书而已,真可谓白手起家。除了日常参观,鲁博还经常会举办学术会议、讲座一类的活动——鲁迅研究室是全国鲁迅研究的重镇,中外专家学者经常到访。于是,针对这样一个读者群体,我定了一个经营方向:以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图书为主要特色的书店。那时海淀的风入松书店、国林风书店等都以学术特色为主,我们的货品互通有无。相识的著名学者专家很多,他们也乐于将专业图书放在我们的小店代售。书店虽小,但专业品种齐全,特色就形成了。这特色可以说全国独有,随着良性循环,书屋的两间小房很快就装满了。买关于鲁迅的书,到鲁迅书屋,这几乎成了现代文学界众所周知的事情。名人故居开书店,也在文博界起到了旗帜的作用。

我开书店时,除了去进货,都是在店里坐堂,和书客们聊天。书店的客人太多了,有鲁研界的,还有爱读书、爱藏书的普通读者,其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开书店的趣味就在于此吧,每天都有书可读,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还能特别感受到爱鲁迅的人士络绎不绝,感受到鲁迅超凡的价值。

老先生们一般都很仁厚,他们觉得这个书店是鲁迅研究与宣传的一个窗口,很高兴把自己的书拿来代售,有时还拿自己的书换取新出版的书。照例,他们买书我都优惠打折,但有的老先生就要求一定不要打折,以表示对小书屋的支持。他们戏称我为“老板”,这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叫起来的,他说鲁迅在上海时,就称内山书店的内山完造先生为“老板”,以至于后来学术界很多人都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以经销鲁迅书为主的“老板”。

那时周海婴先生常到鲁博,有一次他骑着小轮摩托进馆,保安不认识他,拦住不让进,问:“您找谁?”海婴生气了,说:“我找谁?这是我家!”书屋海婴也是常光顾的,有时到馆办事,先要到书屋和我聊上一会儿。他说:“老板啊,这书屋的名字不能用‘鲁迅’二字啊,那是侵犯姓名权的啊。”他对鲁迅的版权与姓名权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于是工商注册时,书店名定为“鲁博书屋”。1998年时,我看到市场上鲁迅手稿的书很难买到,于是编了一套《鲁迅墨宝真迹》,没和海婴打招呼,他老人家生气了,找到馆长说,鲁迅著作虽然过了版权期,但手稿也是有版权的。馆长出面调解,我到他家登门拜访,最终达成了和解,并且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通过此事,我的版权意识增强了不少。

鲁迅的故居是阜成门内近城根的地方,旧时这里的文化人并不是很多,附近的居民没有几个买书的。但也不全是,就有几位经常光顾的白发老者,其中有一位每周必来,提着一兜菜,话并不多。我说“您来了”,他只点点头,算是回答。他每次必买两三本书走,都是关于文史方面的。有一次他在选书,因地方狭窄,一个年轻人硬挤了他,还出言不逊,老先生怒指着他说了一句外语,然后补充道,我在用德语骂你!我急忙劝开,原来他是一位老翻译呢。经常来的还有一位残疾老者,穿得破破烂烂,自己推着一辆很旧的带轮的车,算是个拐杖。初来时,我扶他进店,交流时我才知道他是一个哑者。他要了一张纸片,在上面写字,那一手漂亮的字让我惊讶了。他说,自己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住在旁边的胡同里,并写上所需要的书的名字。之后我们都是用笔交谈,每次他都要买上一本书,有时我给打折,有时就送他一本。他每次都以双手连连打揖,表示感谢。像这样神秘的书客,经常会有。

上世纪90年代,国外鲁迅研究也出了很多成果,外国学者进修中国现代文学的或研究鲁迅的也越来越多。相应地,书屋也配置了英、德、法、日等文字的书。据我观察,书客中的欧美人多是来参观鲁博的游客;日本购书人多有学者气,喜欢线装或老版本书;韩国研究鲁迅是后兴起的,买书量很大,但韩国学者对书价十分在意,邮购时总盯着称重的秤。

坐堂的好处,就在于能结识形形色色的书客,有学者、藏书家、出版人、书商等等。上世纪末时,书店运行平稳,我开始编辑出版针对读者需求的图书,主编了《鲁迅著作手稿全集》《中国萌芽木刻集》《鲁迅日文书信手稿》等二十多种书籍,并著有《鲁迅美术年谱》《鲁迅书法艺术》《鲁迅与他的北京》等。我有强大的学者顾问群,常向老先生们请教,有好的选题也能联系到出版社出版。

鲁博书屋的陈设很旧式,属于“满眼是书”的旧书店,目的是让读书人在这里有不尽的选择。在鲁博书屋,不但能买到新书,还能淘老版本的旧书,印量极少的如《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木版的如《北平笺谱》。还有珍贵的签名本、毛边本等,甚至能淘到民国的版本书。

2008年后,我调回部室从事展览与研究工作,书屋交给他人经营。书香不怕巷子深,至今,鲁博书屋已是鲁迅博物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屡次迁徙,但鲁博书屋仍然在维持经营。这一小片面积,有众多书客的足迹,有说不完的故事,也有鲁迅、现代文人与读者之间扯不断的情缘。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萧振鸣

流程编辑:TF015

分享到

北京CBD新增24小时交互式书屋 可在任一处借阅柜借还书

北京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启用 可随时网约区图书馆藏书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