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患者能少跑一趟,心内科医生史琳影每天要算上百次“数学题”
一个人一天要吃8种不同的药,规格各不相同,有一盒4片的,有一盒8片的,有一盒24片的,还有一盒30片的,求:每种药开多少剂量,能让患者既有药吃,又能减少来医院开药的次数?
资料图 史琳影医生在出诊。
这道数学题,朝阳医院心内科门诊大夫史琳影每天要算上百次。她说:“疫情防控期间,普通慢性病人、老年患者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开药时间可以延长到3个月。我算得细一点,患者就能少跑一趟,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对大家都好。”
采访时,史琳影坐在318诊室内,全副武装——头戴蓝色医生帽,白色口罩遮住大半张脸,透明护目镜有点哈气。每位患者进门,她都先温和地说一句:“您好。”每次患者出门,她会贴心地嘱咐一句:“别忘了下次预约好的日子。”
“大夫,我是替家里老人来开药的,您还是按以往的药给开吧。”一位中年人头上顶着透明浴帽,鼻梁子上架着墨镜,手上戴着半透明的一次性手套,穿着黑丝羽绒马甲,将挂号单“啪”地扔到桌子上。
“家里老人的情况最近稳定么?血压如何啊?”史琳影从电脑上调出信息,将患者提供的医保卡放在桌角,嘱咐说,“卡,您先收好了。”
得知患者病情稳定后,史琳影快速给出心算答案:“您家老爷子的冠心病,平常吃3种药,疫情期间病情相对稳定可以延长开药量,我算了算,给您开2个月的用量,正好几种药可以一起吃完,您看行么?”
患者家属摘下墨镜,连连道谢,“行,行,大夫,谢谢您。”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年患者站在诊室门口张望,“下一个就是我了,大夫。”
“您去取药吧,虽然开了药,但是过程中遇到患者不舒服,还是要随时来就诊。”“大妈,您坐吧。哪儿不舒服?”两位患者自动无缝对接,将史琳影的时间塞得满满当当。
一番问诊,史琳影给出“答案”:“您现在血压不太稳定,吃的药里有一种胃药,最多一次只能开半个月的计量,我给您把药物调整了一下,还是给您预约一个半个月后复诊吧,您中途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来医院。”
患者一个接一个,不断档。中途还有一位80多岁的患者享受了“绿色通道”。他从亦庄特意赶来,就为了开一种药。史琳影查了系统,先给患者解释:“真不好意思,老爷子,这个药我们系统里也没有。”
“那我吃什么啊?”白发苍苍的患者急得冒汗,把围巾扯散了一些。
“您别急,您平常血压和心率如何啊?我给您测测吧。”史琳影安慰患者,“您上年纪了,咱们换药得更谨慎,检查一下能帮您更好地判断新药的用量。您去别的医院问了么,都没有这款药么?”
老人站起来,脱掉羽绒服,正要脱棉袄。史琳影赶忙说:“您把右胳膊的袖子褪出来就行,别着凉。”
“为了开这个药,我都跑了好几家医院了。”“这个药一天吃半片,配合‘寿比山’吃。”“你说怎么就都没有了呢?”老人有些絮叨,史琳影耐心地解释着。
“老爷子,给您换了一种药,作用相似,先开了20天的。”老人点头,拿起单子要转身,又被史琳影留住,仔细叮嘱:“如果您不再去其他医院看看了,那就只能用同类药替换。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血压、心率的监测,有什么不舒服及时来医院复诊。缴费前您先去药房问一句,确实没有您这款药了再去划价取药。您慢点。”
寸心知得失,仁心换真心。刚进门时,很多患者不愿意坐下,甚至会直接把号甩到桌子上减少接触。就诊离开时,大多数患者会主动说一句:“谢谢您了,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