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经过8道工艺,才能喝出“北京味儿”
从丹江口水库长途跋涉1276公里后,南水来到了北京。郭公庄水厂是南水进京的第一座水厂,在这里,南来的原水要经过8道工艺,才能调出“北京味儿”。
水厂内最庞大的装置——机械加速澄清池由12个水泥结构的“大碗”构成,每个碗直径29米,深8米。
南水最先进入的地方叫格栅间,直径超过1厘米的杂质都将会被“拦住”,而这仅仅是第一道关。经过投加次氯酸钠和粉末活性炭预处理等工序后,南水先后进入机械加速澄清池、主臭氧反应池、炭砂滤池,最后经过紫外线消毒和再次投加次氯酸钠,才能成为“自来水”。这时,水的浊度已经仅有零点零几,和矿泉水相差无几。
郭公庄水厂厂区占地数百亩,工作人员在后台就可以监测水质的实时情况。
自从南水进京,人们惊喜地发现:水碱没了。过去,人们习惯以水碱的多少判断水质,其实,郭公庄水厂的出水水质远比市民看到的要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水变甜了。但陈宝瑞说,其实这就是水本来的味道。
陈宝瑞是郭公庄水厂的副厂长,跟自来水足足打了三十年交道。2012年底,陈宝瑞被抽调参加郭公庄水厂的建设。当时,整个项目办只有5个人。
为了建一座能够接纳“南水”的先进水厂,陈宝瑞和同事们开始四处调研,形成了一整套水厂前期的设计方案。大到总进方式,小到废液排放,甚至一条检修的排水沟,他也要问个究竟。最终,他们提出了400多条建议,为建设一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水厂打下了基础。
水质是生命。郭公庄水厂副厂长陈宝瑞是这样“带徒弟”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2013年初,郭公庄水厂开始大规模建设,工期原本三年,仅仅过了一年半就建成了。2014年下半年,作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郭公庄水厂进入了通水之前的关键时刻。5月30日,郭公庄水厂实现了调蓄功能;9月30日,水厂具备了通水条件。随着日历一天天地翻过,距离“终极大考”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从9月下旬开始,陈宝瑞就提前进入了状态,两天才能回一次家。“水质是生命”,陈宝瑞拼了。
原水在机械加速澄清池进行混凝沉淀,杂质沉淀下去,清水提升上来,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物。
在郭公庄水厂,陈宝瑞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要求也非常高。陈宝瑞负责组建技术班底,集团最开始给水厂配置了三四十人,全是岗位精英,被他退回去了一半。几番筛选,才确定下来现在“三大梯队”的技术班底。如今,“第一梯队”已经成长为水厂中层,以班组长、值班长组成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也逐步建立起来。
炭砂滤池是南水调出“北京味儿”的关键环节。
五年来,郭公庄水厂累计供水近7亿吨,平均每天向北京供水40万吨,水质远远优于国家饮用水106项指标。陈宝瑞说,这些默默无闻的技术人员功不可没。
经过紫外线消毒工序后就成为了真正的“自来水”。
放眼整个北京,五年来,南水已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的七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人。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喝上优质的南水,北京市正在开辟南水进京的第二条通道,一批新的水厂也在建设之中。它们将和郭公庄水厂一道,为北京市民提供优质的水源。
随着超滤膜设备即将投入使用,郭公庄水厂将建起“第九道关”。对于水质,陈宝瑞充满信心。
把目光再次投回郭公庄水厂,陈宝瑞和他的同事依旧忙碌不停。随着超滤膜设备即将投入使用,郭公庄水厂将建起“第九道关”。他自信地说,在未来的北京,天会更蓝,水会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