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北京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将统一为120 将按病情分级分类调度
3年内,叫救护车,只需要拨120一个电话号码就行了。今天上午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副市长卢彦报告了“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办理工作情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3年内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将统一为120,2021年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主要由120承担。从本月起,999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将启动纳入120急救服务体系。此外,120还将增加按病情轻重缓急分级、分类调度的新功能。
本市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120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 本报记者 吴镝 摄
■3年内实现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
早在2019年的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有284人次代表联名提出了14件关于院前医疗急救方面的议案,最终合并为“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在报告中,卢彦表示,本市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大于95%,服务满意率大于98%。而今年急救呼叫满足率的目标是超过90%。
在体系建设上,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实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建成管理高效、高度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在网络布局上,科学规划建设院前医疗急救站点,至少每个乡镇(街道)设一个标准化的急救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加强回天地区、亦庄地区等人口密度较大区域急救站点的建设。
在资源配置上,至少达到1辆/3万人救护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配齐医师、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各1名,具备为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的能力。
■3年内院前医疗急救呼叫统一为120
议案聚焦:院前医疗急救长期存在两个急救呼叫号码、两套指挥调度系统,尚未实现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监督管理困难怎么办?各区急救机构设置、站点建设、人员编制、保障政策等不统一,急救服务能力不均衡怎么办?急救呼叫满足率在有的区还未达到90%的年度目标,如何解决?
解决方案:3年内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全市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将999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纳入120急救服务体系。在999救护车上加装120车载信息终端,车身喷涂北京急救统一标识,实行统一指挥调度,今年11月启动该项工作。对999提供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由政府购买。逐步将999号码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999将逐步加强承接非急救转运服务和航空医疗救援任务。2021年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主要由120承担,999可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活动保障的补充力量。
完善120指挥调度系统。增加按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级、分类调度的功能,预留与二、三级医院的信息接口和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接口。进一步提升呼叫和服务过程中的地理定位精度以及救护车行车路线实时优化程度。加强与110、122、119三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共用。研发手机客户端急救呼叫功能,联通到指挥调度系统,方便群众多种方式呼叫和使用急救服务。
■每个街乡镇至少设1个急救站
议案聚焦:急救网络布局还不完善,急救站点标准化建设不到位,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解决方案:参照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中“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构架,急救体系规划和站点建设采取“市级统一规划、属地政府主建、行业部门主用”的原则实施。市政府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统一规划。各区政府负责落实本辖区规划任务,承担急救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运行维护。在急救服务提供方面,计划推进东城区、西城区、亦庄地区和通州区由北京急救中心直接负责,其他13个区由本区负责,接受市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和绩效管理。
年底前编制出台《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全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1个急救工作站。急救站点设置的优先顺序是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养老机构、消防站或其他机构。各区按照规划和建设标准,调整和完善急救站点,充实医生等急救人员,2021年底前完成,其中2020年底前至少完成一半。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组织验收,合格即纳入急救网络投入运行。
■多途径补充院前医疗急救人员
议案聚焦: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短缺严重怎么办?
解决方案:多途径补充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的人员,如医师和部分指挥调度人员,优先使用编制保障;对护士、驾驶员、担架员等通过劳务派遣、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充。支持和引导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人员以轮转方式,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2020年启动主治医师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到院前医疗急救岗位服务一定时间。
拓展专业人员职业发展路径。优化急救专业机构职称结构,适度提高高级职称占比。设立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席位序列,与薪酬挂钩。为45岁以后不能或不愿继续从事急救一线工作的人员畅通工作选择路径,在医疗卫生系统推荐就业。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综合考虑工作强度、服务质量、运行效率、满意度等,建立绩效评价指标,薪酬分配向急救一线人员倾斜,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增量空间。
完善其他激励保障政策。加大院前急救人才引进力度,对在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岗位工作的非京籍医师,在人才引进和职业培训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加强市急救中心内部管理,挖掘潜力,提高效率。职能科室适当调减,引导管理人员参加一线急救服务。
■“以奖代补”加强绩效奖励
议案聚焦:市区财政投入保障如何进一步加大力度?
解决方案: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经费纳入市、区两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市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强对各区的绩效奖励。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绩效成本预算管理改革,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规范,规范市、区两级财政保障范围和标准。
■社会车辆不避让急救车专项整治3年行动
议案聚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不够,医保还不能实时结算,救护车快速通行等工作需改进,如何推进?
解决方案: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监管机制。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监管,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强化质量控制检查和持续改进。建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定期收集媒体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服务工作。
加强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按照已印发的文件,严格落实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工作规范,深入推进实施急救分级、分类救护,提高急救资源使用效率。落实院前院内急救信息衔接项目,实现指挥调度中心、救护车及医院信息共享,使医院第一时间了解患者信息,及时做好接诊准备。
因私家车占用应急车道,原本5分钟即可通行的路段,救护车足足走了半小时。救护车被堵应急车道的事件在全国各地屡屡发生。为此,交管部门将牵头开展为期3年的社会车辆不避让急救车专项整治行动。
■公共场所按标准配AED
议案聚焦:急救知识普及和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如何加强?
解决方案:持续提升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每年培训并取得证书的人员不少于20万人次。将急救知识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网课程和“学习强国”APP北京平台内容,制作动漫教程通过网络媒体广泛宣传。采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等方式,宣传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急救技能。
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在2个国际机场、5座火车站、390余座地铁站、8个交通枢纽、7个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今年以来,大兴国际机场、北京西站、清华大学和市属医院等单位和场所已新安装自动体外除颤仪(AED)612台。目前正重点推进地铁站、火车站等场所的配置工作。同时,引导高校、企事业单位等配置急救设施设备。各区政府推进辖区内其他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
人大建议
确保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益属性
坚持院前医疗急救的基本公共服务定位,完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办,确保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益属性。尽快实现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提高指挥调度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高标准打造院前医疗急救专业队伍。
针对院前医疗急救队伍人才短缺的问题,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加快薪酬制度改革,以同级公立医院相应岗位平均水平为参照,建立公平合理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薪酬调节机制。建立院前医疗急救医生定期进修机制,加快推进落实长期从事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在积分落户、转岗择业等方面优待政策。
(原标题: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将统一 叫救护车将按病情分级分类调度
叫救护车三年内将统一为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