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协建议设老人“消费犹豫期”,买保健品一个月内可退货
近半数老人获取保健品信息的渠道是通过家人、朋友介绍,而将近8成老人遇到过保健品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的问题。今天(11月1日)上午,《北京市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认知及消费状况调查结果》对外发布,市消协提出建议,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应增加期限一个月的“消费犹豫期”,在犹豫期购买的商品,可以退货。
调查显示,超过80%的老年人,都希望通过购买保健品来提高身体素质、保障生活质量。过去一年中,老年人保健品消费在50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50%及以上。从对应分析结果来看,家庭可支配存款在10万元及以上、且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在保健品消费方面较为理性,与各保健品消费群体存在显著差异。
从老年人遇到的问题类型来看,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问题类型,比例为78.32%。在遇到保健品问题时,73.76%的老年人愿意通过消协进行维权。但是,在不愿意维权的老年人中,觉得太麻烦、不想浪费时间是主要原因,比例为50%;其次是觉得损失不大、没有必要,为41.51%。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期望消协采取的措施,督促相关部门加强保健品监管力度是老年人的主要期望措施,比例达到71.78%;其次是完善老年人消费权益保障立法,以及加大老年人宣传引导力度,分别为65.84%和64.85%。
对此,市消协建议,健全保健品销售方式立法,即针对以免费领取物品、知识讲座、茶话会等保健品销售方式,诱导或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并纳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同时,增加老年消费者撤回权利,即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加消费犹豫期,期限为一个月,在消费犹豫期内购买的商品,老年人享有撤回权利,可以向经营者要求退货,经营者不得拒绝或拖延,以此避免老年人因为消费信息缺乏导致的非理性消费问题。
市消协提出,政府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执法信息共享,对于受到处罚的保健品销售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可以及时开展重点监督。对利用健康讲座、旅游等活动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保健品公司,相关政府部门要及时纳入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保健品消费风险企业数据库,进一步加强企业监管。
同时引导老年人正确消费保健品,需要发挥子女和亲人的作用。市消协提出,老年人子女需要加强老年人消费的监督,及时发现保健品消费存在的问题,并引导老年人正确消费。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社区和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消费监督员,即针对主要以保健品销售公司活动为主要消费渠道的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由相关部门提供培训和举报电话,由社区志愿者对周围老年人保健品消费渠道进行了解,对发生的违规销售活动、违规宣传的保健品销售企业进行监督。
(原标题:市消协建议设老人"消费犹豫期",买保健品一个月内可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