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湿地建设将有“北京标准” 每年积水时间不低于两个月
既能涵养生态,又能供市民休憩,近年来小微湿地很受市民欢迎。但小微湿地怎么建?从即日起,《小微湿地建设技术规程》开始在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
资料图 西海湿地 王海燕摄
什么是小微湿地?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小微湿地指周期性积水、面积在1公顷以下的,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小型湿地。宽度一般在5米以下的河流、泡沼、溪流、泉、潭等天然湿地以及坑塘、养殖塘、水田、城市景观水面和净化湿地等人工湿地都被纳入了小微湿地的范围内。城市腾退建设用地、造林地块的低洼地以及预留的集雨坑等,都可以根据需求新建小微湿地。
其中,建设在城区的小微湿地,一般面积不小于0.02公顷、不大于1公顷;而建在郊区的小微湿地则一般不小于0.06公顷、不大于1公顷。
既然叫湿地,必然要有水。征求意见稿提出,小微湿地每年积水时间不低于两个月。以近自然的不规则形状为宜,岸带具有一定的蜿蜒度和曲折度。应与所在区域地形地貌的起伏特征保持协调一致,避免过度开挖破坏地形地貌。
湖底该不该铺防渗膜?征求意见稿提出,小微湿地的基质材料可以根据需要多层铺设。其中,以净化水质为目标的小微湿地,在建设中可以使用土工膜等辅助防渗材料,不过要慎用混凝土、水泥等硬质铺装材料。
意见稿还对小微湿地的水质设计了不同的标准。其中,人体非全身性接触的娱乐景观用水水质,不应低于III类标准;人体非直接接触的观赏性景观用水水质,不应低于IV类标准。
在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植物的生活型、景观效果、水质净化、耐湿和抗旱能力,而植物的维护成本也必须加以考虑。不同功能的小微湿地,要根据植物形态、季相变化、叶花颜色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植物配置。比如,浮水植物宜在春夏季种植,选择水湾或其他水流较缓的区域。
如今,在不少公园内,都可以见到散落在林间、用木棍捆扎而成的“昆虫之家”等新兴设施。征求意见稿中特别提出,对以生物多样性维持为目标的小微湿地,应根据两栖类、昆虫类、鸟类等不同目标对象的生境类型特点,种植食源植物,营造目标物种的觅食地、隐蔽地、夜栖地及巢址等栖息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