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违建林立的西草市街变得华丽了!青砖灰瓦再现北京老建筑风范
看着消失63年的老店招牌“德昌号”被原样复制,重新挂在了新店门口,戏装界老字号“把子许”传承人许振海感慨万分。同样,“德昌号”所在的这条“戏装一条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被人们称为“戏装一条街”的西草市街,早在30年前便已成名。在这条全长不过500多米的小胡同内,不仅坐落着国内最大的戏剧、影视、舞蹈用品生产企业——北京剧装厂,还分布着13家各具特色的老牌剧装店。经过5个月的整治,“戏装一条街”从昔日违建林立、建筑垃圾堆得齐檐高的破旧胡同,摇身一变成了南中轴线上脱颖而出的亮丽一景。
改造前
街边大树
都被“圈”进了房子里
说起“戏装一条街”,京城爱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几乎无人不知。1956年,由17家剧装行业的私营门店、个体作坊合并而成的北京剧装厂落户西草市街北口。在北京剧装厂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做剧装生意的店铺在西草市街生根发芽。聚集了北京剧装厂和13家剧装店的“戏装一条街”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圈内人士的置装宝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戏装一条街”的环境在悄悄发生着改变,街面上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违建。有的经营者把店铺的大门扩到了胡同中间,有的居民倚着正房搭起了小厨房、小煤棚,甚至连街边的大树都被“圈”进了房子里。
今年4月,“戏装一条街”整治正式启动。但一说到拆违,临街的商户和居民都不干了。“商户担心会影响店里的正常经营;居民也不干,说把厨房拆了,上哪儿做饭去。”东城区天坛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班明智在街道工作了9年,每天上下班,西草市街是他的必经之路,他想让这条老胡同换上新颜。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侯晓蕾是天坛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在往西草市街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后,一份集纳了群众意见的西草市街规划设计图最终绘制完成。班明智拿着图纸挨家挨户送给居民看。抬头看看破旧的胡同,再低头看看规划设计图,商户点头了、居民动心了。
拆违后
老胡同
院落门洞换新颜
经过5个月的整治,如今,走在焕然一新的“戏装一条街”上,昔日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
“整治的时候,拆掉违建我们才发现,64号有个圆弧形的漂亮门洞,但是早已破败不堪,还被违建挡住了一大半,感觉一脚就能踹塌。这次按照原样修旧如旧,重新亮出来。”天坛街道工委书记赵秋洁介绍。西草市街54号,原本是一栋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二层小楼,连门口铺的花砖都是“原装”的。整修之前,整栋楼已经出现了楼体倾斜、墙体开裂等诸多问题。整修后,整栋楼的南侧竖起了一道起支撑作用的新墙。
在街面营业了30多年的老店“义丰号”剧装,虽然在拆违后缩小了经营面积,但是新安装的仿古窗和对开大门,让店里显得格外敞亮。已有15年历史的广安剧装店,自从整修一新后,国庆节前还迎来了客流小高峰。就连街头30多年的老杨树,也全部用树池圈起。街头有倒塌危险的老树移走后,原址又重新补种上了春季能观花、秋季可赏果的海棠树。
居住在西草市街56号的高大姐原本对于拆违还有抵触情绪,但眼看着整条街的违建一处处被拆除,高大姐也动心了。在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帮助下,原本盖在街面上的小厨房被挪进了屋内,家门口的葡萄藤有了木廊架,四周还种上了盛放的月季花。现在,高大姐成了爱护胡同的第一人。
再现
消失63年的
老招牌回来了
走在新亮相的西草市街上,记者发现,街边的13家商户每一家的招牌匾额都各有特色。原来,所有的招牌匾额都是“一店一策”独立设计的。“无论是字体、字号、颜色,还是匾额的尺寸,都由商户自己提要求和设计方案,我们来负责实施制作。”赵秋洁解释说。
戏装界提起“把子许”可谓无人不晓,从1921年起,便专门制作戏台上的刀枪剑戟。“我爷爷最早就是做这行的。上世纪50年代,我父亲在前门大街上开了一家叫作‘德昌号’的剧装店,后来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德昌号并入了北京剧装厂,德昌号的名字也就消失了。”上世纪90年代,“把子许”的传承人许振海在西草市街开了一家名叫“德昌艺苑”的剧装店,李玉刚和一些戏剧曲艺界的名人很早以前就来到他的店内选购剧装。街道整治初期,许振海就带头拆除了自家商铺扩出的违建。得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定制招牌匾额后,许振海从一本记录中华老字号的书里,查到了自家上世纪50年代一块老匾额的样式。“我就想要这样的,按照我家老匾复制一块。”许振海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满足。当街道把特意定制的匾额帮他悬挂在门店上时,许振海看着蓝底金字的“德昌号剧装”牌匾,乐开了花。
发展
天坛“巧娘”剧装厂拜师
“戏装一条街”上有这么好的资源,可要好好利用。在对西草市街进行整治的同时,天坛街道还琢磨着增加群众的参与感。辖区一直开办有“巧娘工作室”,但是特色不突出,做出来的东西打不开销路。于是,社区挑选出一些心灵手巧的“巧娘”到剧装厂学手艺。消息一出,天坛地区的“巧娘”们纷纷踊跃报名。
不过,北京剧装厂是“燕京八绝”京绣的传承地,对“巧娘”们要求很高。“巧娘”们来到剧装厂,先要挨个进行面试,“手太粗糙的容易剐花绣品,还得拿得起针,会做活,心灵手巧。”剧装厂的师傅最终挑选了十多个“巧娘”当徒弟。开课15次之后,“巧娘”们绣出的荷包,就已经很有模样了。随后,剧装厂赶紧又加收了第二拨学员,又有好几十人报名。
“我们跟剧装厂达成了协议,哪个巧娘的作品出色,就直接将绣出来的作品摆在‘戏装一条街’上销售。除了绣荷包,还打算开发手绢、丝巾、座椅靠垫等多种绣品。”赵秋洁表示,希望能把整修一新的“戏装一条街”真正打造成一条商户舒心、居民安心的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