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文明行为测评:地铁抢上抢下情况仍普遍,随手丢物破窗效应明显
随地吐痰到底罚不罚款,遛狗不拴绳该不该管……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不文明行为时常引发争论。
近日,北京市启动文明行为促进立法工作,拟对随地吐痰、随手丢弃垃圾等20种不文明行为做出处罚,通过立法规范市民文明行为。
在一次次不文明行为的整治浪潮中,京城市民的行为是否得到了正确引导?如今在交通枢纽、商圈、社区中,又有哪些不文明现象成为城市痛点?
交通
地铁抢上抢下情况仍普遍
“挤什么挤啊?没看到前边有人吗?”
“你不下车堵这儿干嘛?”
……
清晨的地铁线,忙碌且慌乱。矛盾的焦点,总是集中在车“门线”上,车外的人怕上不去,车上的人怕下不来。争抢,从这一刻开始。
由拥挤带来的混乱,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而高峰期过后,地铁站中的乘客仿佛找回了秩序感,重拾了上下车排队的习惯。
如果细述京城的“文明行为促进史”,上下车排队值得大书特书。早在12年前,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市就曾推行“排队上车、有序下车”的倡导活动。2007年1月起,北京市规定每月11日为“自觉排队日”。此后十余年间,排队加塞总能成为文明促进行动的焦点问题。
“比当年是好很多了,基本不用说都排队,但人一多就不好讲。”当交通引导员已有3年多时间,周先生天天在地铁站内维持秩序。作为一位老北京,他眼瞅着越来越多乘客开始懂得讲文明,但还是不得不对个别加塞抢座乘客进行劝导:“咱得有希望,原来谁排队啊,现在都有这个意识。”
“我们就是劝导,就算人家挤也不能怎么样,还是需要立法上加以明确,采取有力措施。”周先生坦言,由于常年的文明宣传,外加地铁都安装了屏蔽门,市民基本已养成了在门前两侧排队的习惯,但当车辆开来,车内乘客较多时,排队的乘客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其实总归都是能上去的,但有些人就劝不住,门一开就往里挤。”
记者选择了一号线、四号线和十三号线3条地铁线乘坐,发现只要乘客较多的站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抢上抢下行为。其中,没有工作人员引导的站点问题尤为明显。这也是乘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不文明行为。
“跟公交比起来,地铁让座少也应该提提。”乘客孙先生表示,与管理“不文明行为”相对的,“文明行为”也应该倡导,抢座加塞之外,“让座”美德如今常被忽视。
此类现象在地铁上更为突出,记者观察发现,虽然地铁乘客中老年乘客较少,但怀抱儿童、怀孕乘客较多,遇到此类乘客,主动让座的行为较少,多数乘客选择在座位上“闭目养神”或摆弄手机。相比起公交车上司乘人员有针对性的语言引导,地铁上由于没有工作人员,只有语音提示,很难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商圈
随手丢物破窗效应明显
如果说公共交通上的不文明行为,来源于资源紧缺带来的焦灼感,那么商圈、街头的不文明,往往是一系列不自觉行为的“串联”。
上午10点半,西单大悦城门前,被不断打扫的路面格外整洁。这也放大了过往行人的动作——手中的烟头被轻轻甩出,划了一道弧线,掉落在过街天桥的楼梯一角,而距扔烟头行人10米处,就有两个垃圾桶。
“你在公共场合抽烟就不地道,还随手扔烟头。”看着远去行人的背影,环卫工人刘洋(化名)摇了摇头,他已经数不清每天要扫多少个烟头,在大悦城门前走上多少个来回,“扔大件的少了,就烟头最多。”
王府井街头的情境,与西单如出一辙。行人丢弃的垃圾、杂物,多源于随处吸烟的“次生灾害”,环卫工人李先生建议,管理扔垃圾不如管抽烟:“如果抽烟管得严格一点,路面就能干净很多。”
仔细观察便可发现,随手扔烟头、废物的情况,有着明显的“破窗效应”。以西单商圈为例,从西单十字路口到灵境胡同西口的道路上,由于环卫工人较多,路面卫生环境优良,街头随手弃物的行人也较少。但沿路继续向北,随着清洁力量的减少,行人弃物行为明显增多,路面洁净程度也显著下降。
“破窗效应”同样明显的,还有乱停车。
以西单大悦城为例,该商场东北角过街天桥下,写有“文明,从停车开始”标语的围栏,分别框定了共享单车、私人自行车和快递外卖车辆的专属停车区域。外加有专门的工作人员随时引导、整理车辆,大悦城主干道周边均未发现乱停车的现象。绝大多数骑车人及快递人员,也会主动将车停在规定区域内。
不过大悦城向西的道路中,由于缺少管理者,乱停车呈现“扎堆儿”现象。
“都靠人搬肯定不行,还得靠自觉。”附近居民刘女士表示,社区已多次宣传规范停车等问题,但并没有任何针对乱停非机动车的处罚措施。一到饭点,仍有许多快递车辆会乱停放。由于地处商圈景区,也会有游客骑车随意停放后离开,“小区管得严不让进,都扔门口也乱啊,还是应该统一管理。”
社区
养狗矛盾成居民新痛点
相比于抢上抢下、随地扔烟头等老问题,如今社区面临的则是新痛点——随着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安全的关注,养狗引发的争论越来越多。
“别说你家狗不咬人”——王冉的业主群里,同样的文章一周出现了三次,每次都能引发邻居们的热议。虽然内容永远都是反反复复:“不拴狗出去遛的,都说他家狗不咬人,但狗急了还跳墙呢,狗主人得负起责任!”
“人生气失控都能干出傻事,狗只是动物,哪里能保证不咬人。”
“最讨厌的就是养狗的说,我家狗不咬人。”……
“大家都是说说,能拿出办法的不多。”王冉住在南城,不到千户的小区里,养狗的邻居不少,遛狗拴绳只有一半。为此,小区居民没少打嘴仗。可说来说去,也没有个最终结论,甚至小区里那只被邻居“放养”的大白狗,仍在楼下遛弯。
曾几何时,遛狗不牵绳,甚至不处理排泄物,都算不上“素质问题”。随着居民文明意识的提升,王冉发现,以前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了居民之间的新问题。网络上鲜血淋漓的狗咬人视频,更加大了居民之间的对立,养狗和不养狗,几乎成了两个群体。
事实上,遛狗不拴绳和不处理排泄物等不文明行为,几乎如影随形。记者观察中发现,约有一半遛狗居民不拴绳,其中遇到宠物排泄的,只有不到两成予以清理,其他人都忙于追逐宠物,无暇顾及清洁事务。
“也有居民报过警,警察来转一圈,哪有那么巧就看见啊,然后人家就走了。”某种意义上,对于如何养狗才文明并非争议的焦点,如何引导管理,才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就算立法了,谁来罚款?”
观点
立法不执法 无助于不文明现象管理
刘俊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们常说的不文明行为,有些不光是不道德,而是已经构成违法行为。例如闯红灯、网络传谣、高空抛物等等,都能在现行的法律规定中找到相应的条款。
以高空抛物为例,它既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同时也违反侵权责任法。如果高空抛物伤害到人,那还有刑法。
所以对于不文明行为,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出在无法可依,而是有法未依。因此,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违法未究的现象入手,对市民行为进行引导。
与此同时,类似于随地吐痰等行为,很多地方法规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如果现在要推动文明行为的立法,我认为可以有两种思路。一个是把现有的与不文明行为相关的法规进行归类,重申一下;另一种是仅把此前未纳入法律法规范围内的行为明确纳入。我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立法不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未究,无助于不文明现象的管理。因此在这次立法促进的过程中,这个道理一定要讲清楚。
促进文明城市建设,既要靠法律,也要靠道德。我们对不文明行为的引导,在立法的同时,也要通过乡规民约,从市民的道德层面去引导。法德并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效果才会好。
附:
记者测评
交通
测评地点:
十三号线西直门站(始发站)
四号线陶然亭站
一号线西单站
不文明现象:
抢座:共取样4趟车次,10个车门,发生抢座6次
抢上抢下:共取样10趟车次,发生抢上抢下5次
用外放看视频听音乐:乘车总距离约20站,发生3次
大声接打电话:乘车总距离约20站,发生5次
车内饮食(有气味):乘车总距离约20站,发生2次
商圈
测评地点:
西单
王府井
(各观察约1小时)
不文明现象:
随地弃物:41人,其中30人为烟头
随地吐痰:30人
乱停车:27次
膀爷:4人
社区
测评地点:
清芷园及周边小区
(观察约1小时)
不文明现象:
遛狗不牵绳:10人、12犬(约占总遛狗人数一半)
不清理排泄物:8人
乱扔乱倒废弃物:5人
膀爷:6人
(注:部分不文明行为是一人多次,如抢上后又抢座,既抽烟又随地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