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纪录

北京市档案馆670余件展品串起城市记忆,近半数首次公开亮相

2019-06-17 14:10 北京晚报 TF010

近距离细读侯仁之先生的《北京建城记》手稿;在20余张不同时期的地图中找寻北京城的时代印记;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庆典时制作的“北京之歌”彩车模型、国家体育场“鸟巢”模型等实物档案感受首都风貌;拿起老式听筒电话机,倾听老北京车水马龙的喧闹声,卖糖葫芦、卖水果的吆喝声;触摸电子显示屏,查阅电子档案里的北京往事……

自6月9日北京市档案馆新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市档案馆新馆常设展《档案见证北京》也随之重磅亮相,展览用670余件珍贵档案贯串起北京近百年的城市记忆。

近半数档案首次公开亮相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档案就是一页页纸,但其实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字、图表、声音、影像、甚至实物都能作为档案留存,再现历史真实面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北京市档案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王兰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档案见证北京》展览作为北京市档案馆新馆规模最大的常设展,从北京新旧相衔、历史变迁留存的大量档案中,精心挑选了670余件档案,按照时间轴线,分为先哲营城、图说北京、古都风韵、时代洪流、探索前行、改革新篇、匠心筑梦七个部分,从清末民初的官邸大宅和市井街貌到新中国成立时的各类卷宗,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当代各类国内外在京大事要事,都有代表性的档案资料予以展示,近半数档案是首次公开亮相。

“为了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我们运用了多种媒体手段,让观众在展厅中可以通过耳听、眼观、手触的方式,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流连忘返。”王兰顺介绍,展览序厅的结束部分有一座复原的城门,穿越这座城门,耳边响起的“胡同声音”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老北京生活气息。展厅内还设有展现北京城及周边地区历史变迁情况的幻影成像沙盘,播放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繁荣景象的黑白电视装置墙。“想深入了解档案的内容怎么办?七大展厅内配备60余个触摸屏,观众点击屏幕即可阅读档案全文,档案的所有细节都将在屏幕上呈现;此外在沉浸式体验区,观众还可以通过互动体验装置感受代码信息流的变换、流动、特写等效果,体验档案在历史发展大潮中的独特作用。这些对观众来说是非常‘解渴’的。”

侯仁之《北京建城记》手稿

文言书写独有馆藏

北京拥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60余年建都史,经历了漫长的文明历程,体现着独特而厚重的中华风格、首都气派。展览序厅“先哲营城”便概括介绍了北京从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变迁,一份珍贵的手稿静静诉说着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

这份《北京建城记》手稿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为“蓟城纪念柱”题写的,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原宣武区人民政府在广安门北侧的滨河公园内,竖起了一座“蓟城纪念柱”。柱前立有石碑,正面是侯仁之所撰的《北京建城记》,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这份手记是由侯仁之先生的家属捐赠给北京市档案馆来管理的,是我们档案馆独有的珍藏。手稿以文言的形式书写而成,文稿之上还可以看见一些词语和标点符号的修改痕迹,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作者当时的思想轨迹,阅读起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王兰顺说。

最新北京精细全图

清晰标注自来水管线甚至水龙头位置

地图是档案馆的一个馆藏特点。展览的第一章“图说北京”用20余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大型地图,“图说”北京地域、道路、水系、园囿等,展现了北京从明清到现代以来的城市变迁。记者看到,这些地图尺寸巨大、描绘精细,其中,最早的一幅为明代1560年《京师五城坊巷图》,该图选自明朝人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录了北京内、外城主要坊巷、城门及郊外名胜等的名称,显示当时北京内外城结构已经形成,南海子、东岳庙等地标出现在地图上。绘于1908年的《最新北京精细全图》上,有诸多红色线路贯穿全城,此前一年,清政府成立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地图上的红色线路便是自来水管图,每条线路都标注的非常清晰,甚至具体到水龙头的位置。

1949年2月绘制的《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也颇具特色,当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为了方便新入城的人们了解北京,地图两侧密密麻麻标上了北京各大饭店、公交线路名录,郊区风景名胜也被标示出来。1950年《北京市街道详图》中老北京的街道、建筑物、机关单位也都忠实保留了解放初年的老北京旧貌,“这些地图不仅展现了北京城的变迁,更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有不少观众在图上寻找自己出生的胡同,找寻儿时记忆。”王兰顺说。此次展出的最新地图则为2019年北京市行政规划图,城市副中心出现在地图上,呈现了最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新布局。

蛮子门

百年绘就老北京风情

一扇古朴的“蛮子门”带领观众进入清末民初的老北京胡同和街道。专家介绍,这扇门拥有上百年历史,是从位于南锣鼓巷街区的方砖厂胡同75号征集而来的。“门的楹联上写着‘德博而化,丰厚无疆’,是1936年前居住在此的一户人家的堂号,叫德丰堂。他们把自己家的堂号镶进门的楹联里,也说明这户人家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王兰顺介绍,1936年以后,房子被卖给一户姓王的人家,据传,王姓人家祖上曾服务于宫廷银库,人称“银王家”。上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当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张星烺及家人曾在此居住。

“越过”蛮子门,便可看到一组四合院模型,专家介绍,这便是“微缩版”的标准四合院。“四合院”旁,一组老北京风情泥塑展现着热闹的市井风貌,展柜旁设置的老式电话听筒里传来悦耳的老北京吆喝声:“卖大小-哎-小金鱼儿-唻呦”、“蜜来哎葫芦-冰糖儿多哎-咧”……这是市档案馆收集的声音档案,一声声独具风韵的叫卖声,似乎唤醒了展柜内的泥塑小人儿,共同绘成一幅有声有色的京城风俗画。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

首登官方媒体成为专有名词

1988年初,由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7单位组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地区几年来涌现的新型科技企业进行了调查。2月,名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的调查成果出炉,3月12日刊登于《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第一次登上官方媒体,成为了专有名词。当年5月,该调查报告及调查材料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定名为《希望的火光》。而展览中观众看到的这份文件就是1988年2月还未刊登于媒体的调查报告稿本,在文件上,还能看到当年审阅的痕迹。

第一家合资餐厅开张

看看批文什么样

更多微观的展品和档案,反映了北京百年变迁的细节。如北大学生们编写的油印快报《“五二〇”游行专号》,是1947年5月20日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的一份全程记录。其中,北大的年轻学子们对游行时间、路线、经过都进行了详实细致到犹如短视频的记载——“许多路人、商民举手照机选摄队伍镜头,各校同学亦有十余人携手照机来往队伍前后。在东四南大街时,有一同学爬上电杆约两丈高之铁盘上摄影。”这段描述今天读起来依然有着强烈的画面感。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第二服务局与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在北京合作开设了第一家合资餐厅——马克西姆餐厅。1983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出台,6天后,完全从巴黎“复制”过来的马克西姆餐厅开张了,当晚这一消息还登上了《新闻联播》。在档案中,可以看到当年市政府关于开餐厅这个问题专门给外贸部和国务院的请示以及外贸部的批复。

 

展览 甄选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

时间:展期至8月25日

地点:全国农业展览馆5号馆

亮点:展览充分利用农业博物馆的馆藏,并广泛征集了一批桑蚕文物,共计展出文物展品400多件。其中包括纱、绢、罗、绮、绫、锦、缎等历代丝绸织物,还有丝绸之路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物及各种丝绸纺织工具等,其中包括不少国家二、三级文物。

解读:展览回顾桑、蚕、丝、绸的历史变迁、文化繁荣、科技进步以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贸易交流,呈现给观众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发明实物和事件,揭示中国丝绸千年不衰的魅力。

毕加索 一位天才的诞生

时间:展期至9月1日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亮点:展览基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从中精心挑选出103件作品,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三十年。此次展览由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品总监艾米利娅·菲利普策划,并专为此次在中国呈现而进行构思设计与组织,囊括34件绘画、14件雕塑以及55件纸上作品。这些创作于1893年至1921年间的作品,共同展示了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为大胆、最具原创性、最为多产的天才——毕加索的艺术创作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毕加索作品展。

解读:展览划分为六个不同章节,“早期毕加索”聚焦于毕加索自童年时期开始的创作;在“蓝色和粉色毕加索”阶段,毕加索的画作开始出现个人风格;“驱邪者毕加索”展现了他简化形式和空间的探索,开启了一场彻底改变二十世纪艺术的革命;“立体主义毕加索”中,毕加索对“标志物”等符号元素的运用催生出了立体派作品;“多变毕加索”着眼于毕加索对古典的致敬、引用与革新。与毕加索惯常的展览不同的是,此次设置的六个不同章节并未严格区分毕加索各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格,而是在不同创作阶段之间保留了开放性和穿越性的视角,由此呈现同时存在于毕加索身上多种看似矛盾的艺术语言,也使观众得以体察这些艺术风格转变背后的历史与个人生活现实。

当代名家条屏展暨西山雅集

时间:展期至7月15日

地点:诚一斋美术馆

亮点:展出诚一斋多年来收藏的精品佳作,参展画家共14人,包括郭怡孮、张复兴、程振国、赵建成、唐勇力、马国强、苗再新、范扬、赵跃鹏等。

解读:参展画家中,郭怡孮是当代中国画创作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美术教育家和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画家。张复兴、程振国、满维起为当代重要山水画家,均创造出了自己的独家风貌。唐勇力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历时3年创作了巨幅工笔画《新中国诞生》,国家博物馆永久陈列。赵建成、马国强、苗再新等均为当代享誉国内外的写实人物代表性画家。范扬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草虫无不精到,赵跃鹏等传统功力深厚,是年轻花鸟画家中的翘楚。

 

 

来源:北京晚报 李祺瑶 孙乐琪 成长

摄影:安旭东

分享到

全国七地档案馆同时“亮宝”,14万件京城尘封档案向社会开放

150余件档案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在北京市档案馆里回顾大时代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今天揭牌开馆 四大展览同时开展

6月,一起来解锁广渠路上的新地标!北京市档案馆新馆长啥样?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建成 计划于今年“国际档案日”正式开放

一座城市一件档案:北京档案馆纪录京城点点滴滴

北京这群老党员一日行千里,奔波在扶贫路上

哇哦!昌平竟藏着一个“小鸟天堂”

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今年整体应用200余个品种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开幕,多图看现场!

大片来了!雨后京城,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

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