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消失的渡船 不变的渡口
2019-06-14 13:41
北京晚报
TF003
“长征第一渡”于都河的支流——濂江穿过渔翁埠,把村子分在南北两岸。“村头有渡口,是中央红军渡江的八大主要渡口之一。”讲故事的郭庆发已71岁,他的爷爷叫郭正堂,是85年前渔翁埠渡口的船工。1934年10月,渡口和爷爷的渡船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中央红军红九军团从这里渡江开始长征。
2005年,随着渡口建起渔翁埠大桥,渡船逐渐消失,渡口出发的故事,却代代相传。
口口相传的讲述勾勒出当年渡河的剪影:伤病员乘船渡江,大部队从渡口下游两三百米处涉水而渡,渡江后战士们就在屋檐下休整,老乡怎么劝说也不进屋。“一些伤势较重的战士,被乡亲们接走。”81岁的黄大荣讲述的是奶奶陈招娣的故事。
距离渡口不远,85年前的田东村黄屋自然村祠堂里,陈招娣带着乡亲们一起照顾负伤的红军战士。1935年初,在敌军来到村庄前夕,又把战士们秘密转移到附近山洞,冒着风险进山照料。
上世纪60年代,在于都县委办做秘书的张德美被抽调筹办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前身),被那段历史深深吸引的他,从此一头扎进和长征出发有关的走访和记录之中。此后近20年间,张德美走了大半个中国,访问了200多个和长征有关的亲历者。
子承父业的张小平守着“长征第一渡”已三十余载,他说,“要想红旗飘万代,关键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