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推出科技创新政策“组合拳” 激发各个创新主体活力
原始创新单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2亿元、建设100平方公里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及工作单位超15公里的人才可申请人才公租房、产业空间资源推行“弹性供地”……在今天(5月19日)上午举行的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发布会上,海淀区正式发布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公租房、高精尖经济结构产业领域的四大政策,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通过资金支持、空间利用、人才服务、市场化平台设立等政策“组合拳”,持续激发各个创新主体活力,升级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生态雨林”,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
中关村科学城是全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源头和战略高地,数据显示,海淀区聚集了全国近20%的人工智能企业,也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其中独角兽企业11家,占全国65%,有以百度、字节跳动、寒武纪、地平线、旷视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前沿方队。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创新引领发展,海淀区今天正式发布《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十五条措施》(以下简称“海淀人工智能十五条”)。在“海淀人工智能十五条”中,最抢眼的当属海淀对人工智能创新引领的资金支持力度。“以单个项目支持额度为例,原来最高支持额度只有500万人民币,现在最高是2亿元人民币。”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将支持高校院所、新型研发平台和顶尖科学家团队等创新主体,面向未来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大协同的超前研究和创新攻关,对实现重大突破的项目最高给予2亿元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围绕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统、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对取得颠覆性创新成果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最多连续3年的资金支持;支持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公共计算平台、开源及共性技术平台等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平台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给予最高1000万元、最多连续3年的支持;联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起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创业基金,并设立1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引导基金。
而“海淀智能网联汽车十五条”的出台,将推动海淀区未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世界级新高地。记者获悉,海淀区目前已经着手建设范围100平方公里的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封闭测试场地。该条政策将支持建设计算、云控、车载终端、高精度动态地图、仿真测试等共性技术基础平台,以及车载智能感知、处理器芯片等核心器件,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推动交通大数据开放共享,支持测试基础数据库、场景库、仿真测试及评价系统建设,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础条件;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全面融合的测试环境。运用5G通信网络、智能感知、车路协同等先进技术,构建体系完备的开放测试区域,根据建设效果给予参与主体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同时,海淀区还围绕人才住房保障和区域空间资源管理方面发布了两个政策。在人才住房保障方面,扩范围、降门槛是最大亮点。海淀区规定,就职于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企业、重点引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人员,以及具有公共管理服务性质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在职人员,均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放宽户籍限制,申请人不再要求具有本市户籍,只需申请当月前3个月在海淀区工作并连续缴纳社保即可,“海英人才”及特殊人才还可适当放宽条件。另外,海淀区还放宽了住房限制,申请人及家庭成员在本市有住房,但距离申请人工作单位超过15公里的,也可申请人才公租房;建立人才配租定量机制,根据申请单位的社会贡献等情况综合考量,给予房屋配租支持;建立线上审核机制,通过人才公租房配租管理系统,实现智慧监督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效率。
在产业空间资源方面,海淀区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和利用政策,例如,海淀区通过推行“弹性供地”,将土地供应年限降为20年,并相应降低企业需承担的土地成本。同时,企业也可以采取共有土地使用权或者租赁产业用地的方式使用空间资源,土地租金实行年租制;中关村科学城范围内产业空间,最多可按照不超过地上总建筑规模15%的比例,建设临时居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商业服务等七类配套服务设施。
此外,海淀区还遴选区域内前沿技术和代表性企业,率先在全市推出一批科技应用场景建设项目。据了解,首批推出共计17个重点典型科技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医疗、科技公园、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无人便利店等与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场景,以及金融风险智能监测、超高清视频技术、非公党建学习平台、5G技术推广等行业技术应用场景,并遴选具有代表性的5个项目进行合作意向签约。17个场景都由海淀区职能部门牵头实施,在投资和运营模式上,采用政府投资和企业筹措资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对于企业投资类的项目,区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