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俄新版“超级直升机”揭秘:米-26-T2B可自动驾驶自动返航
据俄罗斯媒体近日报道,米尔莫斯科直升机厂首次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直升机的升级版——军用运输直升机米-26-T2B,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米-26直升机是目前世界上起飞重量最大的重型运输直升机,它的块头到底有多么惊人?新版米-26-T2B比起以前又有哪些变化?
谈兵·资历
庞然大物
服役四十年
米-26直升机是由苏联米尔莫斯科直升机工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发的大型直升机。至今已服役近40年,称得上是老资格了。
米-26的问世,源自于苏联军方长距离运输的战略要求。在冷战中前期,苏军的主力重型运输机是米-6(1959年服役)。其空重27吨,载重13吨,最大时速300公里,载重8吨时航程600公里,算是较为实用的一种飞机。但是,随着苏军机械化装备的更替,需要远距离运送重达10多吨的装甲车辆时,米-6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此后,苏联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米-12(1968年首飞)。米-12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空重70吨,载重35吨,最大时速260公里,航程600公里。虽然载重比米-6增加了近两倍,完全可以运送大型设备,但自身重量过大,操作也较为困难。而且,当时的苏联迫切需要拥有更大航程的直升机,以在北方和东部广袤的领土进行部署。
为此,从70年代初苏联军方开始研制一种全天候运输直升机。军方对其的要求是,首先载重量必须较米-6有显著增加,能满足运输装甲车的要求;其次能够吊起相当于自身重量的燃油及其他载重。另外,要求飞行更加稳定,航程距离也更长。
根据这些要求,米里的团队(当时米里本人已经去世)开始了辛勤研发。数年后,终于在1977年完成了米-26的研发。米-26空重28吨,最大起飞重量56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次于米-12的第二重直升机。而随着米-26的诞生和日趋成熟,比它更庞大的米-12项目也就停留在原型机阶段,从此无疾而终了。
1980年服役后,米-26这个大块头总共生产了300多架,并衍生出多种不同型号。40年后的今天,依然还有100多架米-26活跃在20个左右的国家。
谈兵·能力
载重20多吨能吊起步战车
米-26的个头虽然比“哥哥”米-12小,但在飞行界依然是屈指可数的庞然大物,长达40米。相比之下,波音737的机长也不过39.5米,C-130大力神运输机只有29.5米。
从载重上看,空重28吨的米-26,最大起阿飞重量为56吨,可以承载与机体等重的燃油和货物。运载量比米-6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米-12的近八成。单从自身重量与负载来看,米-26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直升机。
米-26的机组需要5人,包括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飞行工程师和飞行教官。驾驶舱后的旅客舱有4个座位。再往后是宽4米的货舱,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个集装箱。沿货舱两壁设有大约20个折叠座椅。货舱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60名伞兵。
动力方面,米-26装备两个燃气涡轮发动机,其螺旋桨直径32米,叶片达到8片。两台发动机实施载荷共享,即使其中一台发生故障,另一台发动机仍可以维持正常飞行。加满油的情况下,米-26能够装载最大重量的货物飞行750公里。如果适当减轻负载,以及在货舱中安装额外的燃料箱,还可以进一步增加飞行距离,最远可到2350公里。就俄罗斯的广袤领土而言,意义是很明显的。
米-26飞行的高度为4600米,悬停高度为1800米,短时间内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6500米。飞行速度为每小时200多公里,最大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95公里。
米-26优良的性能和充裕的载重量,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平台。俄罗斯军方在这个优质平台上加载各种功能设备,也就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衍生型号,构建起俄军地空机动网络。
谈兵·新装
无需飞行员操控 自动驾驶自己返航
随着技术进步,俄军对米-26不断改进。原先的米-26需要5个人来控制。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驾驶更加简便,操作人员减少了。1997年,在莫斯科航展上推出了双人座舱的米-26。如此改进,一方面降低了人员磨合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飞机的负载。
本次亮相的米-26-T2B直升机,是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的订购制造的。该机于2018年8月首飞成功。从外部看,米-26-T2B与米-26家族的其他成员大致类似,外观颜色是比较独特的森林迷彩。不过据莫斯科直升机厂负责重型直升机的首席设计师谢尔盖·波波夫介绍,米-26-T2B飞机内部有很大改进。
改进的最大特点,在于融入最现代的数字技术,更方便机组人员工作。由于广泛和深入采用自动化技术,飞机的驾驶、降落以及悬停都可以让电脑系统分担。不但增强了直升机应对不同突变情况的速度、增强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的作战能力,还使飞行员得到解放。启动自动驾驶模式后,直升机可以无需飞行员的操控,沿既定路线巡航,而飞行员只需调控系统和各部分参数。米-26-T2B还可以自动返回机场。当气候原因造成首选机场无法到达时,还能自行选择备用机场。
米-26-T2B配备有数字驾驶系统、彩色液晶多功能显示器,人机交互便捷。还配备有“维捷布斯克”空中防御系统。军事分析师德米特里·萨福诺夫认为,米-26-T2B的装甲和电脑系统应该参考了俄军在叙利亚获得的战斗经验。其配备额外的现代装甲,能够承受现有无线电电子武器对所有计算机和导航系统的压制。
米-26-T2B的新型无线电电子战系统还能够破坏敌方的地面导弹系统,对敌方导弹制造电子圈套,关闭敌方导弹或改变敌方导弹的飞行轨道,使其攻击虚假目标。有专家将其称为“导弹破坏器”,并称“每架新直升机不仅装备‘可见式’攻击系统,还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使它能够变得更加无敌”。此外,米-26-T2B能够在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上50摄氏度的气候条件下飞行。
俄军方人士表示,米-26-T2B将使俄罗斯保留在重型直升机制造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他们认为,不仅俄罗斯将在2018年至2027年的国家军备计划中为陆军配备这种重型直升机,其他国家也会欢迎这种飞机。
谈兵·壮烈
切尔诺贝利现场救灾
车臣坠机百人惨死
自从1980年服役来,近40年中,米-26经历了阿富汗战争、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车臣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多次历史事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1985年是米-26大规模列装部队的开端。当时,苏军深陷阿富汗“泥潭”,米-26担任了往占领区输送补给以及运回伤员的任务。1985年10月,一架米-26在前往哨所运送燃油途中坠毁,飞行工程师死亡,其余机组成员重伤。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为了抢险救灾,直升机厂紧急设计了防核辐射的米-26S型直升机。该机在米-26基础上,强化了机身密封装置,铺设了铅板,用于抵御核泄漏造成的辐射。随后,该机型被派往切尔诺贝利现场,运送各种救灾物资以及喷洒黏性液体,以清除空中飘散的放射性尘埃。特别的是,米-26S还负责运送一个15吨重的金属盖去盖住泄漏源。虽然米-26S完成了这些任务,但任务却严重损害了飞行员的健康,驾驶员格里先科1990年死于白血病,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个共和国发生武装冲突,俄军调用米-26向当地民众提供人道主义物资,却常遭到双方火力攻击。1992年3月,一架米-26运送50名妇女儿童撤离时,遭到肩扛导弹袭击坠毁,导致机上12人死亡。
1995年,乌克兰的几架米-26参与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巴尔干的行动,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他们也多次遭到武装派别的袭击,险遭不测。
2002年8月,第二次车臣战争进入游击与清剿阶段。但一架俄罗斯军方的米-26却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郊外遭到叛匪残部的肩扛导弹袭击,从而坠毁,共计造成100多人死亡,包括3名女军医和一名儿童。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全国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