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让影迷与主创面对面分享(附展映安排)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今年的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将有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亮点”,那便是让普通观众与“天坛奖”入围影片主创团队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可以在观影之后,聆听他们的专业演讲并进行对话。
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联袂中国电影导演中心的“影·享”沙龙特别策划活动,从4月15日至4月19日,一连五天,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将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心进行展映,并邀请主创根据自己的创作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及交流,将最新鲜的电影知识与最有价值的“干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影迷们,这种“面对面”的机会十分珍贵。
与“北京展映”单元不同,那些“抢票”影片拓展的是观众们的眼界感观,是一种“遍览”;而观众对于“天坛奖”竞赛影片的观影与鉴赏则会带来如同国际评委会般的“实战”感受。这个今年新增设的环节,为观众更进一步了解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提供了平台,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等在内的“天坛奖”十大奖项将花落谁家也更加令人关注和期待。
能够入围“天坛奖”的影片都具有“强者之姿”。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共收到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775部影片报名参赛。其中,境内影片107部、境外影片(含港澳台)668部,且参评的影片类型丰富,风格多元。经过层层筛选,共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本届“天坛奖”的最终评选,其中包括三部境内片,分别是《流浪地球》、陈建斌新作《第十一回》和中哈合拍的《音乐家》,而境外影片则有《幸运儿彼尔》(丹麦)、《半世界》(日本)、《本回家了》(美国)、《恐惧》(印度)、《开心点,糟老头》(芬兰)、《此地》(伊朗)、《日暮》(匈牙利/法国)、《德黑兰:爱之城》(英国/伊朗/荷兰)、《战火球星》(德国/英国)、《非正统之路》(以色列)、《侍者》(希腊)、《野梨树》(土耳其/法国/德国/保加利亚/马其顿/波黑/瑞典)。
今年“天坛奖”评委会主席由美国导演罗伯·明可夫担任,六位评委分别为:智利导演西尔维奥·盖约齐、中国导演曹保平、俄罗斯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中国香港演员刘嘉玲、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以及英国导演西蒙·韦斯特。
而影迷们此次则与这些评委“大咖”们处在同一个时空中,从艺术、人文角度对于“天坛奖”影片进行思考,而与评委们不同的是,他们的疑问与共鸣会在放映结束后,立刻得到创作团队的直接回应。
一个影展的意义,不单单是让影迷看一些平日难得一看的经典,还要有发掘和引导的功能。毕竟,影迷们在迅速地成长,已经具备相当的鉴赏水准,对于他们来说,仅仅目睹耳熟能详的电影佳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效的“导赏”,帮助他们去熟悉大量的电影语境化知识,增长对于电影创作层面的认知,了解全球影人的心态与故事。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电影导演中心影·享沙龙的合作,就是在打造电影文化的根基,以影奖为灵魂、以影片为基础、以影节为平台,引领和培养影迷的文化品位和城市文化特质,使得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集纳全球电影艺术优秀成果的“文化盛宴”。本报记者李俐
展映安排
4月15日
10:00 《流浪地球》
15:00 《音乐家》
19:00 《侍者》
4月16日
9:00 《恐惧》
18:00 《野梨树》
4月17日
9:00 《幸运儿彼尔》
15:00 《非正统之路》
19:00 《战火球星》
4月18日
9:00 《日暮》
15:00 《此地》
19:00 《本回家了》
4月19日
9:00 《开心点,糟老头》
13:00 《德黑兰:爱之城》
16:30 《半世界》
注意事项
■地点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9号)
■影片展映活动开始前40分钟签到。放映时间和内容可能有微调,影迷们须持续关注相关发布,及时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北京国际电影节,让世界电影人离北京更近
北京国际电影节自创办以来,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快速成长、壮大,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嘉宾参与其中。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渐渐成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组织和人才相会交流的胜地之一。如今,每年四月来北京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了诸多电影人不变的日程。
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先生,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对北京始终拥有深厚的感情。作为美国电影协会中国区的负责人和首席代表,冯伟成为美国电影协会各大成员公司在华业务的有力推动者。
从2014年开始,美国电影协会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展开深度合作,“好莱坞电影大师班”应运而生,成为每年电影节上最受关注的重头戏之一。而冯伟的身影也每年都出现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中。活动通过邀请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高管等资深人士,探讨世界电影的发展经验和当下热点,为青年电影人传授专业知识与经验。
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电影的地位与日俱增,美国电影协会也不断地加大对亚太地区市场的重视。2016年2月1日,冯伟升任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并继续留驻北京,他与北京国际电影节之间的联结也变得更加紧密。
“大师班”活动为中美电影搭建起了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冯伟曾提到,“举办电影大师班的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电影协会的资源网络,为中国青年电影人提供不出国门,与国际电影大师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此外,冯伟还代表美国电影协会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创投项目深度合作,从入围市场创投的项目中评选出“MPA大奖”和“MPA亚太合作特别奖”,分别前往好莱坞和澳大利亚进行学习和电影交流活动。
冯伟表示,北京国际电影节近年来在各方面不断跨越提升,美国电影协会将与北京国际电影节不断深化合作,为青年电影人走向世界搭建一座切实有益的桥梁。
现居新西兰的中国-新西兰电影节主席和志耘先生,其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89年,他离开了北京,前往奥克兰大学修读环境化学硕士学位,与太太一起移民新西兰。虽然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知名的药剂公司工作,但和志耘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广新西兰和中国的电影及文化交流,推动了新西兰多项重要文化活动的创办和发展。2013年6月3日,他被新西兰政府授予了“新西兰国家荣誉勋章”。
每次因北京国际电影节回到北京,和志耘都激动万分。“我的故乡是北京。自从参加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每年从新西兰回到北京,看到的是北京的巨大变化。”在2012年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和志耘被授予了“中国电影海外优秀推广人”的荣誉称号,时任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童刚局长为他颁奖。
“我亲身体验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不断成长、壮大、辉煌的过程。”谈及在电影节的经历,和志耘总是有数不尽的感慨,“每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结束之后,我都会有着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强烈感觉,梳理归类几天来的笔记和资料,总会发现收获丰厚,感想颇多”。
现任尼泊尔国际电影节主席、尼泊尔电影与文化学院院长的帕萨卡先生,是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的电影和纪录片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帕萨卡是尼泊尔电影运动的核心和灵魂,一直致力于推广真实的、具有创造性的电影,而不仅仅是商业电影。他同样是一名旅游爱好者,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将尼泊尔的电影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相互促进。
帕萨卡于2018年4月访问北京,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我对这个活动感到非常惊讶。它的规模比我之前预想的要大得多。”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提供的强大平台,帕萨卡能够更广泛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制作人和电影组织代表,推介尼泊尔电影产业和尼泊尔国际电影节,“我在北影节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周,2019年我肯定会再回来。我希望在北京结识新朋友,推动尼中电影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除此之外,北京国际电影节还与数不尽的电影人有着妙不可言的缘分,千千万万的故事仍然在继续,共同推动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开幕。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
编辑:tf008